1700395013
在唐代以前,男女之间在服饰和服制上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女效男装”被视为离经叛道,为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所不容。与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农耕文化不同,北方游牧民族放牧狩猎,逐水草而居,女性服饰与男性几乎无异。唐代社会环境开放革新,人们审美追求新异,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女性服饰也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跃马扬鞭,或着戎装,或着胡服,与传统的女性服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1700395014
1700395015
“女效男装”现象,在初唐时就已初现端倪。《新唐书·五行志》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55]可见,太平公主就曾着男装。到了中晚唐,贵族妇女也常穿男装出行。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初年,妇女多“有着丈夫衣服靴衫”[56]的情况。从图像资料看,所谓“着丈夫衣服靴衫”,是指妇女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足蹬革靴,矫健英武地跃马扬鞭,参加打球、射猎等活动。据记载,武宗时王才人因穿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女子穿戎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其形象如西安昭陵唐墓壁画中的身穿男装的侍女(图4-23)。《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57]《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挥扇仕女图》(图4-24)中皆有这种女着男装的女子。后来,女着男装逐渐传播并普及到民间,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58]这符合了时尚流行的“上行下效”的传播规律。
1700395016
1700395017
1700395018
1700395019
1700395020
图4-23 身着男装的侍女(西安昭陵唐墓壁画)
1700395021
1700395022
1700395023
1700395024
1700395025
图4-24 《挥扇仕女图》中靓妆露面、无复障蔽的女子(唐 周昉)
1700395026
1700395027
三、银鸾睒光踏半臂
1700395028
1700395029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59]
1700395030
1700395031
“银鸾睒光踏半臂”描写了一袭装饰银泥鸾鸟纹的“半臂”。半臂,又称半袖,为短袖上衣。《释名·释衣服》
:“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60]由此可知,半臂是短袖的襦服。其形制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一般为短袖,长度与腰齐,以小带子当胸系住,唐人一般称之为“半袖”。《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61]可见,“半袖裙襦”是当时明文规定的宫中女史的制服。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其地位当和女史相近,所着“半臂”长裙的套装也应当是符合当时宫中规定的。[62]
1700395032
1700395033
隋代以前,半臂是套在长袖衣外面的一种常服,不能在正式场合穿用。据史料记载,魏明帝曾戴绣帽、披半袖接见大臣,被人指责不合礼仪。[63]从隋代起,妇女穿半袖者日益增多,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高祖李渊将长袖衣剪成短袖半臂,引得世人竞相穿着。一度文官上朝时要加半臂于外,以此作为区别于武将的一个标志。后逐渐由宫廷流传至民间,成了普通妇女的常服。韩琮《公子行》云:“紫袖长衫色,银蝉半臂花。”[64]
1700395034
1700395035
唐代男女式半臂长短不同。女子半臂的袖长在肘部之上,身长及腰;而男子的半臂却长至腰部以下。唐代女子半臂有与现代T恤相似的紧身袒胸、露臂套头的式样,也有用小带子当胸系住的对襟翻领或无领的式样。前者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骑俑(参见图4-2),该女子身穿U字领紧身半臂及窄袖小衫[65];后者带子结复杂者多打成“同心结”。就相关资料看,唐代女性在穿用半臂时,往往与襦和高腰长裙搭配穿着,而且多数情况下还习惯将半臂罩在衫、裙之外。
1700395036
1700395037
中唐以后,半臂的穿用日趋少见。原因在于初唐女装流行窄身小袖、紧贴身体的式样,这种造型正适合穿着半臂;而盛唐流行博衣大袖的式样,因而不再适合再于外面套穿窄小的半臂了。
1700395038
1700395039
四、移步锦靴空绰约
1700395040
1700395041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凤影娇。只恐相公看未足,便随风雨上青霄。[66]
1700395042
1700395043
中原传统汉服的鞋类无论质料,多为低帮浅鞋;而西域或北方游牧民族的鞋多具高筒。战国时期,靴主要为军人使用,并没有在民间普遍使用。秦时只有骑兵和少数铠甲扁髻步兵穿靴,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大部分将俑和兵俑都用行縢着履而没有着靴。自南北朝以来,随着大量北方民族涌入中原地区,其服饰因素也一同进入中原。此时无论官民都普遍穿靴,但除军用外,正式场合穿靴则为非礼。《南史·周石珍传》记载,梁中书舍人严立“亶学北人着靴上殿,无肃恭之礼”[67]。
1700395044
1700395045
隋朝已对舄、履的使用进行了规定。《隋书·礼仪志七》记载:“凡舄,唯冕服及具服着之,履则诸服皆用。唯褶服以靴。”[68]《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69]《大唐新语·厘革》也记:“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着黄袍及衫,出入殿省。”[70]从出土隋人物俑的形象来看,足上所穿皆为乌皮靴。唐承隋旧制,无论高低贵贱均可穿靴。其式样如河南安阳桥村隋墓出土瓷靴(图4-25)。据两唐书记载,在官服体系中,靴主要与常服折上巾、袍、带及平巾帻、袴褶服配用。[71]如果官员上朝不服带、靴,则为非礼。[72]
1700395046
1700395047
1700395048
1700395049
1700395050
图4-25 瓷靴(河南安阳桥村隋墓)
1700395051
1700395052
唐中期,胡风流行,上层社会女性也流行穿软底镂空锦靴。它与翻领、小袖、齐膝的袍服及间色裤配套穿用,成为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最独特的“女效男装”的风貌。《中华古今注》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曾令“宫人锦靿靴侍于左右”[73]。此外,歌舞者、乘骑妇女亦着靴,“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74]就是对妇女着靴的描写。唐墓壁画侍女图中也有身穿男子袍、足登靴子的女子形象(图4-26)。实物如新疆尉犁县营盘出土刺绣彩绘纹饰锦靴(图4-27)。该靴底为皮革,靴面为麻布质地,色彩为赤、青、黑。其上绣云彩纹样与C形纹样,好似云朵飞腾。为保暖御寒,靴内里为柔软轻薄的毛织物,显得厚实、温暖。
1700395053
1700395054
1700395055
1700395056
1700395057
图4-26 躬身施礼男装侍女图(西安昭陵唐墓壁画)
1700395058
1700395059
1700395060
1700395061
1700395062
图4-27 唐代刺绣彩绘纹饰锦靴(新疆尉犁县营盘古墓)
[
上一页 ]
[ :1.700395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