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404556
1700404557
上述一级瑕疵类,不容许全瑕疵(Full Defects)出现。上述的第1~5类情况,只要出现一粒与之相符,即等同一个全瑕疵,而无法成为精品级。至于较特例的第6类情况——严重虫蛀(三孔以上),必须挑出5粒以上(不包第5粒),才算一个全瑕疵,如果只挑出5粒严重虫蛀豆,并不算全瑕疵,若无其他瑕疵,仍有可能是精品级生豆。
1700404558
1700404559
换言之,一级瑕疵规范较严,不容许有符合第1~5类情况的瑕疵豆出现,但容许符合第6类情况,即严重虫蛀豆出现,数量控制在5粒或5粒以下,凡超出此规范,即使杯测分数超出80分,亦需降格为商业级咖啡豆。
1700404560
1700404561
但第二级瑕疵规范较宽,下列十种瑕疵豆是为二级瑕疵:
1700404562
1700404563
1.局部黑豆 2.局部酸豆 3.种壳 4.浮豆 5.未熟豆 6.凋萎豆 7.贝壳豆 8.破裂/割伤豆 9.破碎果皮 10.轻微虫蛀(三孔以下)
1700404564
1700404565
上述二级瑕疵中的第1~2种情况,只要挑出3粒符合,等同一个全瑕疵;第3~9只要挑出5粒符合即等同一个全瑕疵;至于第10,挑出10粒符合即等同一个全瑕疵。二级瑕疵类的全瑕疵可容许5个,超出5个全瑕疵,将降格为商业豆。
1700404566
1700404567
譬如,局部黑豆挑出15粒,等同3个全瑕疵,若无其他瑕疵,且杯测分数超过80分,仍有可能是精品级。
1700404568
1700404569
请参考以下对照表格,更为清楚:
1700404570
1700404571
1700404572
1700404573
1700404574
说明:
1700404575
1700404576
*一级瑕疵类,除了5粒严重虫蛀等同一个全瑕疵外,其余1粒等同一个全瑕疵。但一级瑕疵类不得出现一个全瑕疵。
1700404577
1700404578
*二级瑕疵类,全瑕疵不得超出5个以上。
1700404579
1700404580
*即使杯测达80分以上,但生豆不符以上两点规范,亦无法取得精品级认证。
1700404581
1700404582
熟豆标准:
1700404583
1700404584
■取样100克熟豆,不得有一粒未成熟的白目豆。
1700404585
1700404586
■每只样品熟豆,由认证杯测师就干香、湿香、滋味与口感评鉴,总分必须达到80分以上。
1700404587
1700404588
■即使杯测分数高出80分,但生豆检视出一级瑕疵类的1个全瑕疵或二级瑕疵类的5个全瑕疵,皆无法获得精品级认证。
1700404589
1700404590
●购买生豆关键:闻、看、摸
1700404591
1700404592
产地咖啡出口前虽经过多道把关验收与分级工作,原则上越高等级,瑕疵豆越少,但仍难保漏网坏豆混入其中,因此买生豆前莫忘观其色、闻其味、摸其质。
1700404593
1700404594
先查看豆子大小是否一致,这关系到烘焙的均匀度。如果大小参差不齐,表示分级粗糙。原则上,买18目的级别,豆体大小多半介于17至18目;买16目的豆,则介于15与16目间,落差顶多一目。若大小差别过大,就不是精品级。
1700404595
1700404596
接着看看豆色如何。水洗豆应该呈蓝绿或浅绿。如果色泽不一,表示干燥过程有问题,豆体出现斑纹或边缘较淡或泛白,这就是受潮豆,易滋生霉菌。如果整颗呈泛白色或褪色的绿,就是干燥不均,可能是咖啡水洗后,移至晒豆场时,铺层太厚或忘了上下翻动豆子,造成干燥不均或受潮,喝来有肥皂味。泛白豆或褪色豆也可能是氧化所致或遭到污染。当然,生豆储存过久,含水量太低,也可能从蓝绿褪为枯白,虽然好烘却豆味尽失。另外还要再看看豆子形状。如果豆相不一,表示掺入其他品种,最常见的是卡提摩混入铁比卡或波旁豆里牟利,亦非精品等级应有现象。至于依附豆表的银皮多寡,倒无伤大雅。日晒豆的银皮会比水洗豆多。
1700404597
1700404598
看完豆色和豆相后,必须拿来闻。精品豆有一股清甜香气,但发酵过度或保存不当的生豆会有刺鼻的化学味、霉腥味或杂味。最后,捧起一些生豆感受一下豆子的质地:如果太硬脆,容易断裂,表示机械干燥时温度太高;如果摸来软嫩嫩的,表示干燥处理不够,水分太高,很容易染上霉菌变白或变暗,当拒绝购买。简单来说,就是“看来整齐、闻来宜人、摸来称头”的豆,才是上选好豆。
1700404599
1700404600
买回豆子烘焙前,务必再检视一下,剔除突兀豆或杂碎物。烘焙前的挑豆工作虽然费时,乐子却不少,掺在豆中的杂质诸如玉米、稻秆、小石、干枝、碎叶、胡椒、虫尸、弹壳,无奇不有,不妨收进私房的“挑豆博物馆”,亦可感受一下栽植地的另类“地域之味”!待出炉后,再挑一次豆,拣掉不易上色的“白目豆”,才大功告成。
1700404601
1700404602
●粗壮豆闹正名争精品
1700404603
1700404604
罗巴斯塔的发现虽较阿拉比卡晚了100多年,过程却挺有趣,要归功于两名英国探险家——理察·波顿(Richard Burton,与已故英国男星同名同姓)和约翰·史毕克(John Speake)。1857年,两人溯尼罗河而上,寻找它的源头,航抵目前的乌干达,万念俱灰。他们虽未发现尼罗河源头,却意外找到咖啡新品种。两人很肯定它与阿拉比卡不同,可惜并未替新品种命名,否则罗巴斯塔很可能变为“理察·波顿”咖啡!
1700404605
[
上一页 ]
[ :1.7004045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