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410431e+09
1700410431
1700410432 从此,波斯纳失失的织金技术,不花剌撒搭剌欺的丝织技术不断传入我国,并与我国的丝织技术相结合,生产出更加高雅、名贵、富丽的纳失失、撒搭剌欺,以及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答韵、铁梗襄、荷花等十样锦。
1700410433
1700410434 这些织物,印染之工,织造之精,刺绣之美都达到了极致。从而使元代纺织业的织金棉技术不仅远远超过了唐宋,而且远远超过了中亚、西亚等地,居世界一流水平。
1700410435
1700410436 速夫、毛里新、纳克、速夫等均是毛织品,其制造技术也来自中亚,其中速夫最有名。
1700410437
1700410438 “速夫”本是波斯的音译,也有人译为“苏非”,原指波斯人穿的一种羊毛织成的长毛呢。速夫传入我国后,也深受蒙古王公贵族的极度欢迎,也是王公贵族参加宴会时,穿的一种仅次于纳失失的重要服饰。
1700410439
1700410440 元代为了大量生产速夫,在河西等地设置织造毛段匠提举司,负责织造速夫等精毛产品。
1700410441
1700410442 阅读链接
1700410443
1700410444 元代王公贵族的每次宴会,赴宴者的服装从皇帝到卫士、乐工,都是同样的颜色,但粗精、形制有严格的等级之别。
1700410445
1700410446 据说,在选举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汗位的宴会期间,所有的蒙古贵族,第一天,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穿红天鹅绒的衣服;第三天,穿蓝天鹅绒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织锦衣服。
1700410447
1700410448 在宴会上,除皇帝、宗室、贵戚、大臣等穿纳失失外,皇帝的卫士、乐工、仪仗队也穿不同等级和制式的纳失失服饰。
1700410449
1700410450 印纺工业:历代纺织与印染工艺 [:1700409084]
1700410451 元代乌泥泾棉纺技艺
1700410452
1700410453
1700410454
1700410455
1700410456 ■黄道婆纺织蜡像
1700410457
1700410458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把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并进行改革,提高了纺纱效率,也使棉布成为广大人民普遍使用的衣料。
1700410459
1700410460 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棉纺业的旧面貌,促进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对纺织业的贡献为后世所赞誉。
1700410461
1700410462 元代乌泥泾棉纺技艺,是通过黄道婆的推广和传授,在乌泥泾形成的织被方法。当时的“乌泥泾被”工艺精湛,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1700410463
1700410464 黄道婆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乌泥泾所在地松江一带,也成了元代全国的棉织业中心。
1700410465
1700410466 黄道婆是元代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给富贵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的身体,也磨炼了她的意志。
1700410467
1700410468 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
1700410469
1700410470 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就是现在的海南省崖县。
1700410471
1700410472 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本民族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1700410473
1700410474 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幕等闻名海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黎单是一种用作卧具的杂色织品,黎饰是一种可做幛幕的精致纺织品。
1700410475
1700410476 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700410477
1700410478 在元仁宗年间,黄道婆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当时,我国的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松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
1700410479
1700410480 黄道婆看到家乡棉花纺织的现状,决心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 上一页 ]  [ :1.7004104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