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410828
1700410829
清代织氆氇用的是木梭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700410830
1700410831
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1700410832
1700410833
由于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生产极为普遍,所以不仅能够满足西藏地区本身的大量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出口。在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远销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国,享有盛誉。
1700410834
1700410835
阅读链接
1700410836
1700410837
清代,西藏毛纺技术和工艺享誉海内外,毛纺织物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的欢迎。当时有一个英国发明家叫塞缪尔·特纳,他在《出使西藏札什伦布寺记》一书中,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样一件事:
1700410838
1700410839
在塞缪尔·特纳进入我国西藏的途中,他的一个不丹向导穿有一件西藏毛料做的衣服。该向导对此沾沾自喜,并告诉特纳说:“西藏的毛料能够穿的时间,是不丹毛料的3倍!”
1700410840
1700410841
在塞缪尔·特纳所记载的这件事,充分反映了清代我国西藏毛纺织品质量的优异。
1700410842
1700410844
明清时期的苏绣
1700410845
1700410846
苏州刺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这是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明清时期,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1700410847
1700410848
明代时,江苏已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与此同时,绘画艺术方面的发展也推动了苏绣的发展。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竞秀,名手辈出。皇室享用的大量纺织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
1700410849
1700410850
1700410851
1700410852
1700410853
■苏州刺绣龙袍
1700410854
1700410855
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
1700410856
1700410857
《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1700410858
1700410859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
1700410860
1700410861
苏绣用于装饰室内,馈赠亲友,同时也是收藏精品和外贸工艺品。
1700410862
1700410863
苏绣在分类上主要有:人物肖像类、山水风景类、动物类、各种花卉类、油画静物及其他分类。
1700410864
1700410865
苏绣在品质上主要分为:精品刺绣,包括人物肖像及高档风景刺绣;中档刺绣,主要是以乱针绣为主的精品人物类和风景类;还有普通刺绣及低档刺绣。
1700410866
1700410867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其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1700410868
1700410869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1700410870
1700410871
明代,苏州的丝织业日趋发达,苏州城东成为苏州丝织业的中心。与此同时,刺绣也随之兴起,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的小姐做女红,以此消磨时光,陶冶性情。这时苏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700410872
1700410873
这说明,经过2000多年历史的发展,苏绣的技艺至明代便进入了成熟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精细雅致的苏绣深得人们的喜爱。
1700410874
1700410875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复建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始派京官来苏州督造,设制造府,总管苏绣宫货的采办。有设制造馆,集中若干机户、绣工进行专业生产。
1700410876
1700410877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上一页 ]
[ :1.7004108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