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448675
1700448676
List<Throwable>list=new ArrayList<Throwable>();
1700448677
1700448678
//第一个逻辑片段
1700448679
1700448680
try{
1700448681
1700448682
//Do Something
1700448683
1700448684
}catch(Exception e){
1700448685
1700448686
list.add(e);
1700448687
1700448688
}
1700448689
1700448690
//第二个逻辑片段
1700448691
1700448692
try{
1700448693
1700448694
//Do Something
1700448695
1700448696
}catch(Exception e){
1700448697
1700448698
list.add(e);
1700448699
1700448700
}
1700448701
1700448702
//检查是否有必要抛出异常
1700448703
1700448704
if(list.size()>0){
1700448705
1700448706
throw new MyException(list);
1700448707
1700448708
}
1700448709
1700448710
}
1700448711
1700448712
这样一来,doStuff方法的调用者就可以一次获得多个异常了,也能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例外情况说明。可能有读者会问: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怎么会要求一个方法抛出多个异常呢?
1700448713
1700448714
绝对可能出现,例如Web界面注册时,展现层依次把User对象传递到逻辑层,Register方法需要对各个Field进行校验并注册,例如用户名不能重复,密码必须符合密码策略等,不要出现用户第一次提交时系统提示“用户名重复”,在用户修改用户名再次提交后,系统又提示“密码长度少于6位”的情况,这种操作模式下的用户体验非常糟糕,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封装异常,建立异常容器,一次性地对User对象进行校验,然后返回所有的异常。
1700448715
1700448716
1700448717
1700448718
1700448720
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Java程序的151个建议 建议111:采用异常链传递异常
1700448721
1700448722
设计模式中有一个模式叫做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它的目的是将多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异常的传递处理也应该采用责任链模式。
1700448723
1700448724
上一个建议中我们提出了异常需要封转,但仅仅封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传递异常。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友好性的标志是用户对该系统的“粘性”,粘性越高,系统越友好,粘性越低系统友好性越差,那问题是怎么提高系统的“粘性”呢?友好的界面和功能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系统出现非预期情况时的处理方式了。
[
上一页 ]
[ :1.7004486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