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448791e+09
1700448791
1700448792 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要求我们尽量多地面向接口编程,可以提高代码的扩展性、稳定性等,但是一旦涉及异常问题就不一样了,例如系统初期是这样设计一个接口的:
1700448793
1700448794 interface User{
1700448795
1700448796 //修改用户名密码,抛出安全异常
1700448797
1700448798 public void changePassword()throws MySecurityException;
1700448799
1700448800 }
1700448801
1700448802 随着系统的开发,User接口有了多个实现者,比如普通的用户UserImpl、模拟用户MockUserImpl(用作测试或系统管理)、非实体用户NonUserImpl(如自动执行机、逻辑处理器等),此时如果发现changePassword方法可能还需要抛出RejectChangeException(拒绝修改异常,如自动执行机正在处理任务时不能修改其密码),那就需要修改User接口了:changePassword方法增加抛出RejectChangeException异常,这会导致所有的User调用者都要追加对RejectChangeException异常问题的处理。
1700448803
1700448804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异常是主逻辑的补充逻辑,修改一个补充逻辑,就会导致主逻辑也被修改,也就是出现了实现类“逆影响”接口的情景,我们知道实现类是不稳定的,而接口是稳定的,一旦定义了异常,则增加了接口的不稳定性,这是对面向对象设计的严重亵渎;二是实现的类变更最终会影响到调用者,破坏了封装性,这也是迪米特法则所不能容忍的。
1700448805
1700448806 (2)受检异常使代码的可读性降低
1700448807
1700448808 一个方法增加了受检异常,则必须有一个调用者对异常进行处理,比如无受检异常方法doStuff是这样调用的:
1700448809
170044881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1700448811
1700448812 doStuff();
1700448813
1700448814 }
1700448815
1700448816 doStuff方法一旦增加受检异常就不一样了,代码如下:
1700448817
1700448818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1700448819
1700448820 try{
1700448821
1700448822 doStuff();
1700448823
1700448824 }catch(Exception e){
1700448825
1700448826 e.printStackTrace();
1700448827
1700448828 }
1700448829
1700448830 }
1700448831
1700448832 doStuff方法增加了throws Exception,调用者就必须至少增加4条语句来处理该异常,代码膨胀许多,可读写性也降低了,特别是在多个异常需要捕捉的情况下,多个catch块多个异常处理,而且还可能在catch块中再次抛出异常,这大大降低了代码的可读性。
1700448833
1700448834 (3)受检异常增加了开发工作量
1700448835
1700448836 我们知道,异常需要封装和传递,只有封装才能让异常更容易理解,上层模块才能更好的处理,可这也会导致低层级的异常没玩没了的封装,无端加重了开发的工作量。比如FileNotFoundException在持久层抛出,就需要定义一个MyException进行封装,并抛出到上一个层级,于是增加了开发工作量。
1700448837
1700448838 受检异常有这么多的缺点,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缺点呢?有,很简单的一个规则:将受检异常转化为非受检异常即可,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受检异常转化为非受检异常,原因是在编码期上层模块不知道下层模块会抛出何种非受检异常,只有通过规则或文档来约束,可以这样说:
1700448839
1700448840 受检异常提出的是“法律下的自由”,必须遵守异常的约定才能自由编写代码。
[ 上一页 ]  [ :1.7004487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