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456086
1700456087
}
1700456088
1700456089
}
1700456090
1700456091
}
1700456092
1700456093
}
1700456094
1700456095
}
1700456096
1700456097
将三个步骤的访问权限修改为private,同时把InstallSoftware中的方法installWizad移动到Wizard方法中。通过这样的重构后,Wizard类就只对外公布了一个public方法,即使要修改first方法的返回值,影响的也仅仅只是Wizard本身,其他类不受影响,这显示了类的高内聚特性。
1700456098
1700456099
对InstallSoftware类进行少量的修改,如代码清单5-12所示。
1700456100
1700456101
代码清单5-12 修改后的InstallSoftware类
1700456102
1700456103
public class InstallSoftware{
1700456104
1700456105
public void installWizard(Wizard wizard){
1700456106
1700456107
//直接调用
1700456108
1700456109
wizard.installWizard();
1700456110
1700456111
}
1700456112
1700456113
}
1700456114
1700456115
场景类Client没有任何改变,如代码清单5-10所示。通过进行重构,类间的耦合关系变弱了,结构也清晰了,变更引起的风险也变小了。
1700456116
1700456117
一个类公开的public属性或方法越多,修改时涉及的面也就越大,变更引起的风险扩散也就越大。因此,为了保持朋友类间的距离,在设计时需要反复衡量:是否还可以再减少public方法和属性,是否可以修改为private、package-private(包类型,在类、方法、变量前不加访问权限,则默认为包类型)、protected等访问权限,是否可以加上final关键字等。
1700456118
1700456119
注意 迪米特法则要求类“羞涩”一点,尽量不要对外公布太多的public方法和非静态的public变量,尽量内敛,多使用private、package-private、protected等访问权限。
1700456120
1700456121
3.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1700456122
1700456123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方法:放在本类中也可以,放在其他类中也没有错,那怎么去衡量呢?你可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如果一个方法放在本类中,即不增加类间关系,也对本类不产生负面影响,就放置在本类中。
1700456124
1700456125
4.谨慎使用Serializable
1700456126
1700456127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问题是很少出现的,即使出现也会立即被发现并得到解决。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项目中使用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远程方法调用)方式传递一个VO(Value Object,值对象),这个对象就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仅仅是一个标志性接口,不需要实现具体的方法),也就是把需要网络传输的对象进行序列化,否则就会出现NotSerializableException异常。突然有一天,客户端的VO修改了一个属性的访问权限,从private变更为public,访问权限扩大了,如果服务器上没有做出相应的变更,就会报序列化失败,就这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的产生应该属于项目管理范畴,一个类或接口在客户端已经变更了,而服务器端却没有同步更新,难道不是项目管理的失职吗?
1700456128
1700456129
1700456130
1700456131
1700456133
设计模式之禅 5.3 最佳实践
1700456134
1700456135
迪米特法则的核心观念就是类间解耦,弱耦合,只有弱耦合了以后,类的复用率才可以提高。其要求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中转或跳转类,导致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同时也为维护带来了难度。读者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需要反复权衡,既做到让结构清晰,又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
上一页 ]
[ :1.7004560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