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478589e+09
1700478589
1700478590 ❑环境角色的职责不同
1700478591
1700478592 两者都有一个叫做Context环境角色的类,但是两者的区别很大,策略模式的环境角色只是一个委托作用,负责算法的替换;而状态模式的环境角色不仅仅是委托行为,它还具有登记状态变化的功能,与具体的状态类协作,共同完成状态切换行为随之切换的任务。
1700478593
1700478594 ❑解决问题的重点不同
1700478595
1700478596 策略模式旨在解决内部算法如何改变的问题,也就是将内部算法的改变对外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它保证的是算法可以自由地切换;而状态模式旨在解决内在状态的改变而引起行为改变的问题,它的出发点是事物的状态,封装状态而暴露行为,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从外界来看就好像是行为改变。
1700478597
170047859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1700478599
1700478600 策略模式只是确保算法可以自由切换,但是什么时候用什么算法它决定不了;而状态模式对外暴露的是行为,状态的变化一般是由环境角色和具体状态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状态模式封装了状态的变化而暴露了不同的行为或行为结果。
1700478601
1700478602 ❑应用场景不同
1700478603
1700478604 两者都能实现前面例子中的场景,但并不表示两者的应用场景相同,这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出两者的不同而设计的一个场景。我们来想一下策略模式和状态模式的使用场景有什么不同,策略模式只是一个算法的封装,可以是一个有意义的对象,也可以是一个无意义的逻辑片段,比如MD5加密算法,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对象吗?不是,它只是我们数学上的一个公式的相关实现,它是一个算法,同时DES算法、RSA算法等都是具体的算法,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个抽象算法的具体实现类,从这点来看策略模式是一系列平行的、可相互替换的算法封装后的结果,这就限定了它的应用场景:算法必须是平行的,否则策略模式就封装了一堆垃圾,产生了“坏味道”。状态模式则要求有一系列状态发生变化的场景,它要求的是有状态且有行为的场景,也就是一个对象必须具有二维(状态和行为)描述才能采用状态模式,如果只有状态而没有行为,则状态的变化就失去了意义。
1700478605
1700478606 ❑复杂度不同
1700478607
1700478608 通常策略模式比较简单,这里的简单指的是结构简单,扩展比较容易,而且代码也容易阅读。当然,一个具体的算法也可以写得很复杂,只有具备很高深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的人才可以看懂,这也是允许的,我们只是说从设计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它是很容易被看懂的。而状态模式则通常比较复杂,因为它要从两个角色看到一个对象状态和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它封装的是变化,要知道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相对来说状态模式通常都比较复杂,涉及面很多,虽然也很容易扩展,但是一般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修正。
1700478609
1700478610
1700478611
1700478612
1700478613 设计模式之禅 [:1700454073]
1700478614 设计模式之禅 32.3 观察者模式VS责任链模式
1700478615
1700478616 为什么要把观察者模式和责任链模式放在一起对比呢?看起来这两个模式没有太多的相似性,真没有吗?回答是有。我们在观察者模式中也提到了触发链(也叫做观察者链)的问题,一个具体的角色既可以是观察者,也可以是被观察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观察者链。这与责任链模式非常类似,它们都实现了事务的链条化处理,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你睡着了,打鼾声音太大,盖过了老师讲课声音,老师火了,捅到了校长这里,校长也处理不了,然后告状给你父母,于是你的魔鬼日子来临了,这是责任链模式,老师、校长、父母都是链中的一个具体角色,事件(你睡觉)在链中传递,最终由一个具体的节点来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调用者(你挨揍了)。那什么是触发链?你还是在课堂上睡觉,还是打鼾声音太大,老师火了,但是老师掏出个扩音器来讲课,于是你睡不着了,同时其他同学的耳朵遭殃了,这就是触发链,其中老师既是观察者(相对你)也是被观察者(相对其他同学),事件从“你睡觉”到老师这里转化为“扩音器放大声音”,这也是一个链条结构,但是链结构中传递的事件改变了。
1700478617
1700478618 我们还是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区别,DNS协议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只要在“网络设置”中设置一个DNS服务器地址就可以把我们需要的域名翻译成IP地址。DNS协议还是比较简单的,传递过去一个域名以及记录标志(比如是要A记录还是要MX记录),DNS就开始查找自己的记录树,找到后把IP地址反馈给请求者。我们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了解一下DNS解析过程,在DOS窗口下输入nslookup命令后,结果如图32-6所示。
1700478619
1700478620
1700478621
1700478622
1700478623 图32-6 DNS服务器解析域名
1700478624
1700478625 我们的意图就是要DNS服务器192.168.10.1解析出www.xxx.com.cn的IP地址,DNS服务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32-6中的192.168.10.1这个DNS Server存储着全球的域名和IP之间的对应关系吗?不可能,目前全球的域名数量是1.7亿个,如此庞大的数字,每个DNS服务器都存储一份,还怎么快速响应?DNS解析的响应时间一般都是毫秒级别的,如此高的性能要求还怎么让DNS服务器遍地开花呢?而且域名变更非常频繁,数据读写的量也非常大,不可能每个DNS服务器都保留这1.7亿数据,那么是怎么设计的呢?DNS协议还是很聪明的,它规定了每个区域的DNS服务器(Local DNS)只保留自己区域的域名解析,对于不能解析的域名,则提交上级域名解析器解析,最终由一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解析,返回结果。很明显这是一个事务的链结构处理,我们使用两种模式来实现该解析过程。
1700478626
1700478627 32.3.1 责任链模式实现DNS解析过程
1700478628
1700478629 本小节我们用责任链模式来实现DNS解析过程。首先我们定义一下业务场景,这里有三个DNS服务器:上海DNS服务器(区域服务器)、中国顶级DNS服务器(父服务器)、全球顶级DNS服务器,其示意图如图32-7所示。
1700478630
1700478631
1700478632
1700478633
1700478634 图32-7 DNS解析示意图
1700478635
1700478636 假设有请求者发出请求,由上海DNS进行解析,如果能够解析,则返回结果,若不能解析,则提交给父服务器(中国顶级DNS)进行解析,若还不能解析,则提交到全球顶级DNS进行解析,若还不能解析呢?那就返回该域名无法解析。确实,这与责任链模式非常相似,我们把这一过程抽象一下,类图如图32-8所示。
1700478637
1700478638
[ 上一页 ]  [ :1.7004785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