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484908e+09
1700484908
1700484909
1700484910
1700484911 图38-6 模型管理器类图
1700484912
1700484913 首先说ActionManager类,它负责管理所有的行为类Action,那就必须定义一个行为类的接口或抽象类,如代码清单38-13所示。
1700484914
1700484915 代码清单38-13 抽象Action
1700484916
1700484917 public abstract class ActionSupport{
1700484918
1700484919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SUCCESS=“success”;
1700484920
1700484921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FAIL=“fail”;
1700484922
1700484923 //默认的执行方法
1700484924
1700484925 public String execute(){
1700484926
1700484927 return SUCCESS;
1700484928
1700484929 }
1700484930
1700484931 }
1700484932
1700484933 抽象的ActionSupport类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它可不简单,所有的模型行为都继承该类,它之所以提供一个默认的execute方法,是因为在xml的配置文件中,可以省略掉method=“XXX”这句话,默认就是调用该方法。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对象映射,把HTTP传递过来的字符串映射到一个业务对象上,我们会在值栈中详细讲解。
1700484934
1700484935 读者可能很疑惑,Action的操作是需要获得环境数据的,比如HTTPServletRequest的数据,还有系统中的Session数据,单单一个ActionManager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通过值栈,在值栈中保存着该Action需要的所有数据。
1700484936
1700484937 我们再来看ActionManager类,如代码清单38-14所示。
1700484938
1700484939 代码清单38-14 Action管理类
1700484940
1700484941 public class ActionManager{
1700484942
1700484943 //执行Action的指定方法
1700484944
1700484945 public String execAction(String actionName){
1700484946
1700484947 return null;
1700484948
1700484949 }
1700484950
1700484951 }
1700484952
1700484953 就这么简单吗?非也,其中的参数actionName指xml配置中的name属性值,它与从HTTP传递过来的请求对象是一致的,根据HTTP传递过来的actionName在xml文件中查找对应的节点(Node),然后就可以获取到该类的名称和方法,通过动态代理的方式执行该方法,在这里我们使用到了代理模式。
1700484954
1700484955 有读者可能听说过反射是影响性能的,它提供解释型操作。是这样的,但是实际应用还没有这么高的要求,把数据库设计得优秀一点,系统架构多考虑一点,提升的性能远比这个多。
1700484956
1700484957 然后我们再来看拦截器,拦截器和过滤器的区别就是:拦截器可以脱离容器(J2EE容器)运行,而过滤器不行。拦截器的目的是对数据和行为进行过滤,符合条件的才可以执行Action,或者是在Action执行完毕后,调用拦截器进行回收处理。我们定义一个抽象的拦截器,如代码清单38-15所示。
[ 上一页 ]  [ :1.7004849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