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526152e+09
1700526152
1700526153 我们可以认为意识和身份根本不是特定粒子的功能,因为我们自己的粒子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从细胞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在几年时间内更换大部分细胞(不过脑细胞无法改变)。2从原子的层面来看,变化的周期要更短一些,我们的脑细胞也是如此。人类根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粒子集合体。物质和能量的形式是半永久式的(逐渐变化的),但是人类体内真正的物质含量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且变化速度非常之快。这种形式很像溪流中的水。奔腾不息的水流绕过小溪中的石块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会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年保持相对不变。但是构成这种形式的真正的物质——水其实已经在百万分之一秒之内就被替换了。这表明,我们不应该把人类的基本特性同某些特定粒子联系在一起,而应该与我们所呈现的物质及能量模式联系起来。如此看来,我们认为新版杰克和旧版杰克是同一个人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们的模式是相同的。(有的人可能认为虽然现在的杰克和以前的杰克在某些功能上相似,却并不完全一样。不过,这种质疑却避开了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纳米技术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重构杰克的信息,而不只是复制最重要的信息处理演算法则)。
1700526154
1700526155 当代哲学家似乎对这种“模式决定身份”的论点钟爱有加。相对于粒子来说,人类的模式变化很慢,这一观点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相反的观点认为,旧版杰克就默默地等着自己的“模式”被扫描以后储存在新的计算媒介里,而自己将被“斩草除根”。旧版杰克也许会突然意识到“模式决定身份”这一观点是有缺陷的。
1700526156
1700526157 像机器一样思考与超越机器而思考
1700526158
1700526159 科学无法解决自然的谜题,因为归根结底,我们也是谜题的一部分。
1700526160
1700526161 ——马克斯·普朗克
1700526162
1700526163 我们的所见所感,难道不是梦中之梦么?
1700526164
1700526165 ——埃德加·爱伦·坡
1700526166
1700526167 倘使万物皆虚幻,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会怎样?若果真如此,我的新地毯一定买亏了。
1700526168
1700526169 ——伍迪·艾伦
1700526170
1700526171 客观体验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区别
1700526172
1700526173 我们是否能够把潜入湖中时的感觉解释给那些从来没有下过水的人听?能够把性带来的快感解释给那些从未有过性欲的人听(假设能够找到这样的人)?能否把音乐激发的情感共鸣解释给先天耳聋的人听?聋人当然也会对音乐有诸多了解:看别人随着音乐的节拍扭动身体,研读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现实作用等。但这些都无法同亲耳聆听一曲肖邦的前奏曲相提并论。
1700526174
1700526175 如果用0.000 075厘米的波长观察光线,我能看见红色;换作0.000 035厘米的波长去观察,看到的就是紫色。把其他彩色光线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红色和紫色。如果红色光线和绿色光线以适当的方式混合起来,就能看见黄色光线。不过,变换波长同混合不同颜料原理不同,因为不同颜料混合起来得到的颜色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远比对电磁频率的感知复杂,但还是没能透彻地弄明白这其中的原理。即使我们已经有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思维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也无法表达红色或黄色带给我们的主观感受。我发现语言并不足以描述自己对红色的感受,这种感觉也许可以表达得更具诗意一些,但除非你本人有过同样的体验,否则真的不可能理解那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1700526176
1700526177 那么,我怎么知道你在讨论红色的时候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呢?也许你对红色的感受与我对蓝色的感受一样,反之亦然。究竟怎样才能证明我们对这些色彩的感受是一样的呢?其实,我们很清楚这些感受之间肯定会有差异。因为我是红绿色盲,很多颜色在我眼里完全一样,可别人看来却有不同。没有这种困扰的人的感受显然与我不一样,那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永远也不会知道。
1700526178
1700526179 巨型乌贼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社交型生物,其眼球构造同人类的非常相似(这一点很令人称奇,因为两者分属完全不同的种系),乌贼的眼球也拥有非常复杂的神经系统。几位非常幸运的人类科学家已经同这些头足类生物建立了友好关系。那么作为一只巨型乌贼又是怎样一番感受呢?当我们看到乌贼对危险做出反应并且做出的举动让我们想起人类情感时,就会推断它们的感受和人类相似。可那些无法在人类这里找到对应情感的乌贼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1700526180
1700526181 那这些家伙究竟有没有这些感受呢?也许它们根本与“机器”无异,只会对周边环境的刺激做出本能反应。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有生命。有的人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动物只是“本能地”对周边环境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它们和机器一样。还有的人(包括我本人在内)认为,似乎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因为动物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同人类的某些行为一样,至少那些进化程度比较高的动物表现很明显。然而这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看法,因为这种看法只从与人类体验对等的角度来看待动物的主观体验。对于动物是否有意识的问题,人们的看法见仁见智。实际上,正是动物究竟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引发了动物权利问题之争。有些动物到底有没有在某些情境中遭受苦难?该问题出现分歧,是因为人类通常无法感受或者衡量其他生命体的主观感受。3
1700526182
1700526183 认为动物“只不过是机器”的观点十分普遍,这对动物和机器来说都是一种蔑视。现在人脑仍然要比机器复杂100万倍,机器的复杂性和敏锐性跟昆虫差不多,而昆虫的主观体验非常有限,当然,也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方法对它们的主观体验进行测量。但对于机器和高等动物(比如智人以及智人的亚种)能力的不同观点也将是短暂的。机器智能很快就会披荆斩棘,大举推进,本书随后几章会对此进行专门讨论,机器智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使机器具备同人类一样的复杂性和精确性,甚至会超越人类。那么这些机器会有意识吗?
1700526184
1700526185 它们会有自由意志吗?同人类一样复杂的机器能自己做决定,还是只会遵循程序(虽然程序非常复杂)?这里需要区分什么概念吗?
1700526186
1700526187 意识问题的背后潜伏着许多其他恼人的问题。就拿堕胎来说吧。受精卵细胞算是有意识的人吗?出生前一天的胎儿呢?很难说受精卵是有意识的,也很难断定足月的胎儿没有意识。主张堕胎合法的人与反对堕胎的人都对这两个可界定的平台之间存在的“滑坡谬误”心存疑虑。人类胚胎的大脑发育速度很快,但还不能完全被视为人类的大脑。胚胎的大脑会逐渐变成人类的大脑。同样,还有一些其他难以界定的问题,比如人类的尊严等,但基本来看,这些争论都同感觉能力有关。换种问法就是,有意识的生命实体是何时出现的?
1700526188
1700526189 如果通过外科手术把大脑的受损部分移除,就可以治愈一些很严重的癫痫病。这种颠覆性手术需要在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孩童时期就做。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可以移除,如果手术成功的话,小孩长大后和正常人无异。这是不是意味着大脑的两个半球都有自己的意识?也许存在两个自己,二者在各自的大脑半球里相处得相当融洽。也许大脑里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意识,每个意识都有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一种意识可以认知我们人类无意识的思维过程?
1700526190
1700526191 对于这样的难题,我还可以继续大谈特谈。人类也的确为了这样的窘境而思索良久,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满脑子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在《斐多篇》《理想国》以及《泰阿泰德篇》三部著作中,他都曾表达过“意识”这一概念中固有的悖论,也表达了人类能够自由做出选择的能力。一方面,人类也属于自然世界并受其中的规则制约。人类的大脑也是自然现象,因此必须遵循因果关系定律,人类创造的机器及其他没有生命的形式都体现了这一定律。柏拉图了解机器的潜在复杂性,也了解机器能够详细模仿逻辑过程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无论因果机制有多复杂,都不会产生自我认知或意识。柏拉图率先尝试用“理念论”解决这一冲突:意识并非思考机制的属性,而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现实。我们的意识或“灵魂”都是不可变的,也是不能变的。因此,我们和客观世界的思维互动是建立在复杂思维过程的“机制”之上的,这一切和灵魂无关。
1700526192
1700526193 但柏拉图认为这样还是不对。假如灵魂是不变的,那么灵魂也不可能学会或参与推理,因为这样就需要灵魂做出改变来汲取经验或者对经验做出反应。后来,柏拉图觉得无论把意识归入哪一类(究竟是自然世界的理智过程,还是自我或灵魂的神秘层面?)都不能让自己满意。4
1700526194
1700526195 自由意志的概念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矛盾。自由意志即刻意的行为或决策。柏拉图笃信以因果机制中那些固定的规则为基础的“微粒子物理学”。但如果人类决策建立在基本粒子之间一成不变的相互作用上,那我们的决定也一定早就安排好了。这与人类的选择自由是矛盾的。在自然法则中加入一些随机性也是一种方法,但并不能解决问题。随机性可以消除决策和行为的提前预定性,但这又与自由意志的目的性相矛盾,因为在随机性里面没有任何事情是有目的的。
1700526196
1700526197 好吧,让我们把自由意志当作灵魂的一部分。不,这样还是行不通。把自由意志与自然世界中理性的因果效应机制分离开来,也需要把推理和学习放在灵魂当中,否则灵魂就无法做有意义的决定。现在灵魂自身变成了复杂的机器,这与其神秘的简单性又相矛盾了。
1700526198
1700526199 或许这就是柏拉图写下对话集的原因。这样他就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相互矛盾的立场的看法。我对柏拉图的困境深表同情:这些鲜明的观点都没有充分的论据。只有通过解释悖论的对立面才能发现更深层次的事实。
1700526200
1700526201 柏拉图显然不是最后一个思索这些问题的思想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如今分成几个学派,但没有哪个学派的观点令人满意。
[ 上一页 ]  [ :1.7005261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