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26302
1700526303
如果我的个人电脑是由电子材料(而不是人脑当中那种物质)构成的模拟神经元的神经网络,那么电脑当中的你运行速度要快100万倍,我眼中的一个小时将是你眼中的100万小时。
1700526304
1700526305
那太棒了,你可以把我放进你的电脑,然后在我的主观世界的一两千年当中忘了我。
1700526306
1700526307
那我们必须得小心行事,对吧?
1700526308
1700526309
[1]福饼,国外中餐馆的特产,这种饼干很脆,拦腰掰开,空心处藏着一张小纸条,印着中英文对照的签语,每个饼干中的签语内容都不一样,或是充满哲理,或是吉祥甜蜜,或是美文诗句。——译者注
1700526310
1700526311
[2]滑坡谬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译者注
1700526312
1700526313
1700526314
1700526315
1700526317
机器之心 第四章 人工智能的万能公式:也许很快就能找到
1700526318
1700526319
1700526320
1700526321
1700526322
人工智能运动
1700526323
1700526324
如果这些理论都成立,又有人能将我们神奇地缩小,然后趁别人思考的时候把我们放入其大脑,那样会发生什么事呢?没错,我们会发现那里的泵、活塞、齿轮、杠杆在不停地工作,我们可以用各种机械术语完整描述这些部件的运转方式,进而完整阐述人脑的思维过程。而这个描述中并未用到任何包含“思维”的字眼,它包含的只有泵、活塞和杠杆的相关描述!
1700526325
1700526326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1700526327
1700526328
“人工愚蠢”(artificial stupidity, AS)可以定义为计算机学家们为开发各种程序所做的尝试,这些程序会导致某种类型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与人类思维有关。
1700526329
1700526330
——华莱士·马歇尔
1700526331
1700526332
人工智能研究的是如何让机器在现实生活中做它们在电影里做的那些事情。
1700526333
1700526334
——阿斯特罗·特勒
1700526335
1700526336
查尔斯与阿达之协奏曲
1700526337
1700526338
说起智能机器的演变,我们就得回到1821年。英国剑桥分析学会的办公室中,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伏在案前,面前放着一张对数表。
1700526339
1700526340
见他半梦半醒的样子,另一名学会会员不禁问道:“巴贝奇,做什么白日梦呢?”
1700526341
1700526342
“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用机器计算这些表格!”巴贝奇答道。
1700526343
1700526344
从那时起,巴贝奇便夜以继日地为这个愿景努力着:制造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计算机。凭借着19世纪并不发达的机械技术,巴贝奇居然设计出功能强大的“分析机”,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的先河。1
1700526345
1700526346
不久之后,巴贝奇遇见了美丽的阿达·洛芙莱斯,她是英国伟大诗人拜伦唯一的合法后代。和巴贝奇一样,阿达对这项研究也颇为着迷,还为这台机器的编程提供了许多奇思妙想,其中包括包含循环体的程序及子程序等概念的提出。阿达成了全球首位软件工程师,也是20世纪前唯一一位软件工程师。
1700526347
1700526348
阿达·洛芙莱斯不仅大大拓展了巴贝奇的设计思路,还撰文一篇,介绍了编程技术,列出了几个程序样本,并预测此项技术有朝一日或与人脑智慧相媲美。在文中,阿达讲到她本人及巴贝奇对这台分析机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机器的智能预测,他们认为这些机器会具备下棋或编曲的能力。在这篇文章的结论部分,阿达指出,虽然这台分析机的计算过程还称不上“思维”,但这一过程仍能执行许多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广泛应用人类思维。
1700526349
1700526350
然而,巴贝奇与阿达·洛芙莱斯二人的协奏曲却悲怆结尾。阿达36岁时因癌症痛苦离世,留下巴贝奇一个人独自追寻梦想。尽管此后巴贝奇灵感不断,夜以继日,可那台分析机最终还是没有制成。弥留之际,巴贝奇提到,他一生当中没有一天是快乐的。1871年巴贝奇过世,前来参加其葬礼的悼念者也寥寥无几。2
1700526351
[
上一页 ]
[ :1.7005263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