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29102
“尺寸更小、功能更强大的芯片可以让我的脑袋也更小一点儿。”
1700529103
1700529104
[1]3D即三维立体。——编者注
1700529105
1700529106
[2]1盎司≈28.35克。——编者注
1700529107
1700529108
1700529109
1700529110
1700529112
机器之心 第十一章 2029年:人类与机器之间鸿沟不再
1700529113
1700529114
1700529115
1700529116
1700529117
我和其他人一样珍爱自己现在的身体,但如果给我一个能活到200岁的硅制身体,我将会欣然接受。
1700529118
1700529119
——丹尼·希利斯
1700529120
1700529121
电脑自身
1700529122
1700529123
一台1 000美元的计算机(以1999年美元价值为标准)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大约1 000个人脑(每秒2×1019次计算)。
1700529124
1700529125
人类(也就是人脑)及其创造出的计算技术,所有这些加起来的计算能力总和中,非人类计算能力占99%。1
1700529126
1700529127
非人类计算能力大部分来自大规模的并行神经网络,这些神经网络大部分都是根据人脑的逆向工程建造而成。
1700529128
1700529129
人们已经破解了许多——但非大多数人脑特定区域的工作原理,并已转译了其中的大规模并行运算模型。特定区域的数量增加至数百个,比20年前预期的多得多。人们成功建造出这些区域的拓扑结构和构造的逆向工程,并将其运用于机器神经网络。基于机器运行的神经网络与人脑神经网络相比,速度更快,运算和存储能力也更强大,在许多其他方面也有所改进。
1700529130
1700529131
显示器现已植入眼部,人们可选择永久型植入或可卸型植入(和隐形眼镜类似)。图像被直接投影至视网膜上,能呈现出高分辨率的3D真实世界画面。这些植入视觉显示器还具有照相功能,能捕捉视觉画面,所以它们既是输入装置也是输出装置。
1700529132
1700529133
原本专为听力障碍者使用的耳蜗植入器也已普及开来。这些植入器能提供双向听觉交流体验,在人类用户和全球计算网络间建立起连接。
1700529134
1700529135
直接神经通道也已完善,它能以高速宽带的方式与大脑连接。这项技术避开了人脑特定的神经区域(如视觉模式识别、长期记忆),用神经移植或外部运算的方式加强或代替原有区域的功能。
1700529136
1700529137
人们也可获得各种不同的神经植入器,进一步强化其视听的感知、理解、记忆和逻辑能力。
1700529138
1700529139
运算过程可以个人专有(只有自己才能访问)、组群共享(某一群体可访问)或公开共享(所有人均可访问),可见范围全由用户决定。
1700529140
1700529141
3D全息投影也已随处可见。
1700529142
1700529143
微观纳米工程机器人有了自己的微型大脑,计算速度与能力已经和人脑相当。这些纳米机器人被广泛运用于工业机器,正逐步向医药器械推广(见“健康与医药”部分)。
1700529144
1700529145
教育
1700529146
1700529147
人类学习基本都由虚拟教师进行教学,知识的巩固也由神经植入器完成。这些植入器提高了记忆力和感知力,但还无法将知识直接下载到大脑。虽然虚拟体验、智能互动指导和神经植入器大大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度,但学生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体验和钻研。学习也成了最主要的人类活动。
1700529148
1700529149
自动代理器可以自主学习,不再需要人类一点一点地为其灌输信息和知识。电脑已读完了所有可读的人类和电脑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其他多媒体资源,包括文字、视听作品和虚拟体验作品。
1700529150
1700529151
机器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知识,其中几乎没有人类的参与。不同于人类,机器间可以便捷分享各自的知识结构。
[
上一页 ]
[ :1.7005291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