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30393
就拿我们的地球来说。6 500万年前,一颗小星球撞上了地球。这绝非人为,仅是一种强大的自然现象,其威力大大超过地球上的生物。但下一波天外来的“访客”可就没这种杀伤力了,我们的后代和他们创造的技术(这两者早已融为一体,已没有必要再区分了)将能迅速发现异常闯入者,并在太空中将其击毙,以智能为武器对付敌人。(1998年的一天,科学家们曾认为2028年将有一位“不速之客”——一个小星球撞击地球,24小时之内,他们进行了反复计算后,发现测算错误,撞击不会发生。)
1700530394
1700530395
智能体目前没有直接废除各项物理定律,如果能控制自然界的各种力并使其顺从于人力,这种做法将十分明智,也将收获颇丰。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智能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1700530396
1700530397
再想想,地球上的智能密度实则相当低。我们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仅是以cpspcmm(“每秒每立方微米”)为单位的计算。当然,这只是一种硬件测量的方法,并不是软件智能的方法,姑且称之为“计算密度”。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解决软件发展的问题,但现在在地球上,人脑是计算密度最高的物体(在未来几十年中会发生改变)。人脑的计算密度大约为2 cpspcmm。但其实这并不算高,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纳米管回路的计算密度有望比这高出一万亿倍。
1700530398
1700530399
同时,地球上可以进行计算的物质少之又少。即便是所有人脑的总重量也仅有100亿公斤,只占地球上所有物体总重的百兆分之一。所以地球上平均计算密度还不到1cpspcmm的一万亿分之一。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利用计算密度将物体(即纳米管)放大至少一兆兆倍。
1700530400
1700530401
除此之外,地球仅是太阳系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放眼太阳系,其他星球上的计算密度几近于零。所以就整个太阳系中仅存在一种智能物种来看,其计算密度是相当低的。
1700530402
1700530403
就另一个极端而言,纳米管的计算能力并不代表物质计算密度的上限,它还可以更高。我还认为计算密度没有任何上下限制,而这就是另一本书里谈论的话题了。
1700530404
1700530405
我们列举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数字,为的就是要说明地球上能进行计算的物质是很少的,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物质统统算起来,人脑计算能力的稀有性会更加明显。现在让我们考虑加速回报定律的另一层含义,其另一种结果便是整体计算密度呈指数级增长。并且随着计算成本绩效的指数级增长,用于发展计算技术的资源也会增加。我们在地球上已经能发现这个现象。现在的电脑不仅能力比十几年前更加强大,数量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几十台上升至现在的上亿台。地球上的计算密度将在21世纪成兆地上升。
1700530406
1700530407
计算密度是衡量智能硬件的一种方式,但其软件发展也日趋成熟。虽然软件能力仍无法与硬件设备相匹配,但也在呈指数级增长。智能密度诚然更难计算,1却和计算密度紧密相关。加速回报定律表明,地球和太阳系的智能会随时间推移大量增加。
1700530408
1700530409
此结论对整个银河系乃至全宇宙都适用。我们的星球很有可能不是唯一存在智能体的地方。智能最终将会成为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即使对于强大的星体力量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小心了!)。物理定律并不会马上被智能体废除,但它们会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1700530410
1700530411
所以,宇宙会止于大收缩,还是会止于星球的无限膨胀直至死亡,或者止于其他方式?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无关乎宇宙的质量如何,或是否存在反重力,或爱因斯坦所谓的宇宙常数。但宇宙的命运终将有结论,我们会在时机成熟之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700530412
1700530413
1700530414
1700530415
1700530417
1700530418
机器之心 附录一
1700530419
1700530420
大事年表
1700530421
1700530422
1700530423
1700530424
1700530425
1700530426
1700530427
1700530428
1700530429
1700530430
1700530431
1700530432
1700530433
1700530434
1700530435
1700530436
1700530437
1700530438
1700530439
1700530440
1700530441
1700530442
[
上一页 ]
[ :1.7005303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