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569579e+09
1700569579
1700569580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五、新型抗精神药物———利培酮等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维持性治疗中的应用
1700569581
170056958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维持性治疗,是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进展特点来看,应用药物控制早期前驱症状和对急性期的治疗,仅仅占据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的短短一部分时间,而漫长的慢性阶段的维持性治疗才占据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的绝大部分时间。
1700569583
1700569584 新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一样,在刚刚用于临床治疗时,多数人着眼于它对精神分裂症早期和急性期治疗的疗效。利培酮、奥氮平等这些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向世后,经过了近10年来的临床应用,许多的临床实践资料已证实:它对精神分裂症早期和急性期的症状控制,具有选择性的肯定疗效。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并不一定适应利培酮等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但多数患者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有相同的疗效,对阴性症状可能会更好些,尤其在不良反应方面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因此,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奥氮平等,通过了临床实践的检验,以它们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占据了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位置。
1700569585
1700569586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其全程治疗后,争取让更多患者回归社会,这就不得不强调精神分裂症慢性期的漫长的维持性治疗的重要性。主张在精神分裂症慢性期维持性治疗中选择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设想和理由是:慢性期患者的维持性治疗并非数周数月的疗程治疗,而是数年或终生服药。患者要接受心理社会康复治疗,需适用的药物应该是剂型小而不良反应也小的药物。适合这些要求者,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品质相对比传统抗精神病药占优势。这一举措必然又给新型抗精神病药开辟了新的用药领域。
1700569587
1700569588
1700569589
1700569590
1700569591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六、认真寻找“不需要服药的患者”
1700569592
1700569593 文献曾有报道,少数精神分裂症慢性期患者可以不服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曾做过观察,确有少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慢性期之后,服药和不服药病情无明显不同,提示慢性期精神分裂症并非是100%患者需终生服药。
1700569594
1700569595 选择这组不服药患者的方法:根据慢性期临床类型,对一些安静合作、孤独、淡漠者进行试停药,有的逐渐减量至停药后精神症状再现或懒散退缩加重者需重新服用药物;对那些停药后病情稍有波动者,给予间断服药,即停服一周再服药一周交替;或隔日服药,如病情稳定即可维持这种间断给药,以达到减少用药的目的;对那些停药后没有任何病情变化者即可长年不服药,但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康复治疗及社会功能训练。
1700569596
1700569597 我们观察到:对这些不服药或间断服药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他们往往能担任起一些很有价值的工作,如帮助护士护理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刻板地护理大小便等)、打扫病房卫生、更换单子被套、铺床叠被等。他们都表现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杂念地、刻板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一个工作,可见,找出这组患者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这些“不需要服药的患者”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应重新审定诊断。
1700569598
1700569599
1700569600
1700569601
1700569602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七、药物维持治疗的疗效判定
1700569603
1700569604 在精神康复过程中,进行适当剂量的药物维持治疗,其疗效应与康复训练的疗效相一致。药物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的接触能力与提高合作程度,这有利于精神康复项目的开展。而康复训练,是要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劳动技能,所以,药物维持治疗疗效好坏,直接影响着精神康复的开展及疗效。康复训练的效果,又能提高患者的接触能力与合作程度而使患者病情稳定。
1700569605
1700569606 维持性药物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治愈某种疾病,因此,其疗效的判定,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保持病情相对稳定;②精神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③接触良好;④合作程度较高;⑤药物不良反应最小。
1700569607
1700569608
1700569609
1700569610
1700569611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1700566515]
1700569612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第五节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
1700569613
1700569614 Martin G在谈到心理社会康复新进展时指出,近年精神卫生工作领域没有多少突破性进展,而真正的突破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应付困难,重返社会,也即“心理社会康复”。我们在1988~2004年期间,对住院的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试行了心理社会康复,做了如下工作与观察。
1700569615
1700569616
1700569617
1700569618
1700569619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一、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
1700569620
1700569621 (一)心理社会康复的基本概念
1700569622
1700569623 1﹒定义
1700569624
1700569625 在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康复过程中,采用心理、社会的处置方法参与治疗与康复,称“心理社会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1700569626
1700569627 心理社会干预也称心理社会处置,即精神康复医学所采用的各种心理社会康复措施与康复手段的总称。心理社会康复主要针对慢性病与残疾。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是心理社会康复的主要对象。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疾病的病因学解释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新概念。如今,人们认识到导致慢性精神分裂症与精神残疾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也当然要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处置方法才能奏效。慢性精神分裂症不仅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对其家庭造成极大打击,对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广大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想解决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的问题,不是单纯把患者关在医院里,由医生、护士提供医疗服务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并采取医疗、心理、社会的综合手段对住院患者进行处置,才能使医疗康复的治疗手段奏效,使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走出医院,早日回归社会。这种现状导致近10年来,全球精神病学界的不少学者,开始接受了心理社会干预这一新概念。
1700569628
[ 上一页 ]  [ :1.7005695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