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70029
1700570030
以往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医护人员都认为精神病患者整个精神活动都异常,只有对他们施行药物治疗并严加看管防止逃跑才是行之有效的治疗与管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对患者实施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证明:患者有病,存在多种症状,然而他的精神活动中总还有正常的部分。如何调动患者精神活动潜能,让他们从事正常的活动对他们的疾病恢复有重要帮助。如我们看到那些有大量幻觉妄想的患者,在护士督促下可以铺床、扫地;有大量荒谬离奇的思维联想障碍的患者,当把话题转向谈论与他们疾病内容无关的日常生活时,他马上和医生护士谈笑风生。这使我们认识到在患者精神异常的同时,他的精神活动依然有着正常的部分。当你的这一认识发生转变时,你将会改变对待患者的态度。从原来患者想和你说几句话而被你“去、去、去”哄走,转变为设法与患者交谈。我们的病房里有一生动实例:一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向护士滔滔不绝地叙述他的被害妄想时,这位护士说:“你别总说你的事了,帮帮我吧,我要职称考试了,你不是学外语的吗?帮我复习英语吧!”结果这位患者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给护士辅导外语(这位患者经治疗后对妄想已淡漠)。这就是以往总认为患者就是患者,如今可认识到患者只不过是患病的人。这是患者面对的心理环境转变的开始,有利于定岗职业康复的实施。
1700570031
1700570032
2﹒医患关系的转变
1700570033
1700570034
医患关系,指的是医生、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如何,直接反映着医患之间的交往状况。医患关系,又决定着谁是服务者,谁是被服务者。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但是在精神科传统的精神病医疗护理学中和躯体疾病的临床医学一样,认为患者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为他们“包办代替”,否则就有可能被批评为服务不周到。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能被说成是惩罚患者,于是他们喂饭、为患者洗脸、铺床叠被,一有疏漏就会被视为工作不认真、护理不周到,这样的医患关系对内外妇儿等科的危重症患者及急性期兴奋躁动生活不知自理的精神病患者是极为需要的。但定岗职业康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定岗职业康复的对象是那些急性期症状已平息,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患者,他们躯体健康,手脚都没有毛病,但他们突出的问题是疾病的慢性症状,如懒散、退缩,始动性缺乏。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传统的医患关系的观念影响,患者得病后在环境中(医院或家庭、社会中)所得到的是周到的照料与任何事都由别人安排好的“过度保护”,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始动性缺乏及社会功能缺损。由于环境不给予患者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机会,所以患者长期不必思考如何对待和解决问题。换言之,由于患者被剥夺了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用则退”,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与功能缺损将是必然联系。
1700570035
1700570036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领悟到定岗职业康复需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医患关系,更确切地讲,是要改变医生、护士对患者服务的内容———从原来对患者的全面照料改变为全面指导。要指导患者去自理生活、督促指导他们去做他们应该会做也能够做的事情,如住院的患者在护士指导下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出院在家庭中的患者给他机会外出购物,自己煮饭烧菜等。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事指导患者去做,可能还不如自己去做省事,但是你一定要想到让患者去做的目的是恢复他的社会功能,因此,做为医护人员的细心耐心的职业素质应从护理患者洗头洗脚上转移到指导他们自己做事情上来。这一转变能否做到,是定岗职业康复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
1700570037
1700570038
3﹒医患角色的转变
1700570039
1700570040
“角色”是社会学概念,目前常常引用到精神康复中来。每个人都要担任不同的家庭角色(父母、丈夫、妻子、儿女)和社会角色(工人、农民、医生、演员等)。每一社会角色其任务、职能有所不同。根据定岗职业康复的需要,医患角色都要进行调整与改变;医生护士指导、指挥、组织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和职业劳动,无形中其角色已从医生、护士转变成教师、指导员;而患者在教师、指导员指导帮助下,从事各种技能的学习、训练、操作,显然已从患者角色转变为学生。需指出的是:患者转变为学生的角色,患者会愉快接受,而且,我们不把他们当患者而把他们当学生,这本身对他们是极大的鼓舞,从而增加他们参与定岗职业康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医生护士变成教师的角色转变则对医生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在医疗护理知识的基础上还需学会教学法,学会随时运用社会、心理方法教授患者。
1700570041
1700570042
(二)客观物质环境的准备
1700570043
1700570044
1﹒住院环境的调整
1700570045
1700570046
在精神医学尚未发达的年代,由于医护人员奇缺,又缺少有效的药物控制症状,因此,精神病房的患者兴奋躁动,不得不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如今不仅药物,心理、社会治疗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还要组织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把尚保留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安排到职业岗位上劳动,显然,若要适应新的康复要求,病房环境要从封闭式调整为开放性。我们在实施住院定岗职业康复时,先将病房环境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如取消病房门上的锁,在岗工作的休养员白天可自由出入,晚上休息时才把门锁上,患者的床头柜加上锁,由患者自己保管钥匙,以保留患者的个人隐私,患者可以戴眼镜、手表,使用袖珍半导体收音机。病室内设备增添石英钟、挂历、让患者明明白白地度时光、过日子。
1700570047
1700570048
2﹒管理模式的调整
1700570049
1700570050
在康复病房建立起一整套的开放管理的常规制度,诸如休养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做,这实际上是训练患者的自我服务功能。还要为病房内选出休养员委员会,将病房改名为宿舍,选出宿舍长,要求大家遵守作息时间。休养员按照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休养员委员会成员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他们可经常在周末组织工作总结会、文艺联欢会等,他们还可向医院提出召开春季、秋季体育运动会,春游等要求,医院根据条件,应尽力满足他们所提出的这些要求。
1700570051
1700570052
上述的开放式的住院环境是住院定岗职业康复所必须的特定环境。
1700570053
1700570054
1700570055
1700570056
1700570057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三、岗位康复师(员)的培训
1700570058
1700570059
1﹒岗位康复师的选择精神科的临床医疗护理,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护士担任;开展定岗职业康复则不一定全部工作都需要医生、护士具体操作,而是需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知晓一般精神疾病知识,在少量专业医生、护士指导下开展工作。
1700570060
1700570061
根据他们带领、指导患者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这一特点,康复师(员)必须经过挑选。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
1700570062
1700570063
(1)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文化程度的要求是必要的,否则,难以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
1700570064
1700570065
(2)必须是熟练掌握相应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操作规程者:如花卉苗圃定岗职业康复的岗位康复师,应该是具备一般花卉知识的熟练工作程序的工人(或技工、技术员)来担任。
1700570066
1700570067
(3)必须是热爱本职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没有反感和恐惧者:他们必须是对带领精神疾病患者干活没有特殊紧张情绪,对患者不存有偏见者。
1700570068
1700570069
(4)志愿参加培训并愿意担任该项工作者。
1700570070
1700570071
2﹒课程设置我们在该项工作的实施操作时,设置了72学时的理论授课,采取半脱产,每天下午上课3个学时,每周四个下午上课,共6周时间(即每周12学时)。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有:
1700570072
1700570073
(1)精神疾病一般知识介绍;
1700570074
1700570075
(2)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
1700570076
1700570077
(3)什么叫精神分裂症?什么叫慢性精神分裂症?
1700570078
[
上一页 ]
[ :1.7005700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