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90175
他分享了上次跟我谈完之后他的经历。他跑去补习了。他觉得大学文凭还是很重要,所以强迫自己出门,去补习班上课。他说上个月他刚考完试,当他在说这件事时,我注意到他的眼神里露出一丝得意。我立刻问他:“考得如何?”他谦虚地说:“还可以啦。”其实能看得出,他真的很得意这件事呢。至少有公立学校可以念,他很满足了。我问他想选什么科系,他告诉我:历史系或会计系。我立刻回他:“喔,对了,我记得你喜欢念历史小说,尤其是《三国志》,是不?”听我这么一说,他瞪大眼睛,很惊讶地是:“你还记得?”“我当然记得!”我回答得斩钉截铁。接着,他更自在了,我们就像老朋友一般,聊着他想选的科系。
1700590176
1700590177
跟他谈完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在心头,我高兴了一整天。仿佛以前洒的“种子”,发芽了。这件事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那个意义是:我们真的要相信生命自有它的出口,生命只需要用生命去陪伴,就够了。叙事让我学会不再用传统中“要求效率、急于改变”的方式做咨询,个案要不要改变,何时改变,自有他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我们得尊重。当时机未到,咨询师太急于要个案“改变”,这是“揠苗助长”。生命转化,需要时间,我们都太急了。
1700590178
1700590179
感谢小威的再次出现。他让我知道:原来我之前的“用心”陪伴,不是浪费时间,对他是有意义的。此刻,让我想起亚洛姆在《生命的礼物》一书中所说的话:“治疗之美,在于病人和治疗师紧紧连接在一起,让真正改变的动力得以萌芽(第238页)。”亚洛姆很强调治疗关系,他认为那是治疗中产生疗效最重要的因素。此刻,小威的出现,正是在告诉我这件事。
1700590180
1700590181
最后,我问小威:在我跟他的晤谈中,什么叫他印象最深刻?他想了一下,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他跟我谈完后,我都会陪他一起走下楼,跟他说再见。
1700590182
1700590183
他的回馈,叫我很十分惊讶。
1700590184
1700590185
对喔,我是“陪他一起走下去的”,没错。
1700590186
1700590187
突然间,我得到一个领悟:“陪他一起走下去”这句话,其实是“一语双关”,它不只是在“形式上”陪他走下去,更是在“心理上”陪他走下去。
1700590188
1700590189
怪不得半年后,当他考上大学,他愿意再来找我。他说他很感激我陪伴他度过最辛苦的日子,那个陪伴,让他后来产生动力想考大学,他会勉强自己出门去上补习班,就是因为那个动力。
1700590190
1700590191
那次晤谈,是我跟小威最后一次碰面。结束后,我依旧陪他走下去,一如往昔。我们穿过校园,无语,到了马路上,他的父亲突然出现在校门口等我们,看见我,他微微欠身,上前把手里的水果礼盒递给我,然后说:“周老师,这段时间麻烦你了,谢谢你陪小威走过来,我只有这一个孩子……他能考上大学我很意外,也很高兴。这点小意思,请您收下。”心理师是不收礼的,这是行规。但这次,我知道我得收下。我收的,不只是这份礼,更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份爱,我收下了,儿子也同时会看见,然后“收下”。
1700590192
1700590193
夕阳的余晖下,小威最后一次跟我道别。望着他与父亲离去的背影,我深深地被触动,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们也曾经漫步在夕阳余晖中。就在他们走了几步后,小威突然回头,跟我挥手并大声地说:“周老师,再见。”,这一刻,我们深深对望,交换了彼此的祝福。渐渐地,那对父子缓缓地消失在夕阳中,留下我一个人,伫立在风中,良久。
1700590194
1700590195
于是,就在此刻,我突然想起余德慧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的疗愈,必须超越治疗,发展出一种“存在性的相随”的深度陪伴。我跟小威的故事,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1700590196
1700590197
1700590198
1700590199
1700590201
故事的疗愈力量 私塾,一种集体疗愈的共修道场
1700590202
1700590203
在私塾里,透过故事的聆听与响应,
1700590204
1700590205
我们创造了一个集体疗愈的空间。
1700590206
1700590207
开办叙事私塾,其实是我的另一个“另谋出路”。
1700590208
1700590209
因为不满意现在学院里以专业证照化为取向的咨询教育,我想要带出一种“不一样”的咨询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真正回到人的本身去看见,不是为了考证照而去“吞”一堆专业知识。私塾,有一种“反体制”的象征意义,当然,其中也有我“非传统”的叙事理念与特殊的个人成长背景的因素。
1700590210
1700590211
为什么叫私塾?
1700590212
1700590213
有一次在《医行天下》一书里,作者萧宏慈说了这么一段话:“跟了师父之后,慢慢发现,想要真正掌握中医,必须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对中医教育而言,师父手把手的言传,这样的身教太重要了,而这恰恰是现在的中医教育体制里最缺的一块(第267页)。”
1700590214
1700590215
“手把手的言传”,就是身教,这是一种生命教育,我要的私塾就是这样。
1700590216
1700590217
私塾里,大家说着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不但“手把手”,还“心连心”。只有生命可以教导生命。在这个生命交流的场子里,我们创造了一种集体的疗愈,这是一个共修的道场。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是老师,“人人皆佛”,我是这么认为的!
1700590218
1700590219
说故事需要一种氛围、一种浸泡,私塾提供了浸泡的“空间”。生命在这里潜移默化地被疗愈滋养,最后每个人长出自己的力量,这跟目前学校体制走向证照化,强调专业知识的氛围截然不同。
1700590220
1700590221
私塾提供的是“生命知识”,不是“专家知识”。这种生命知识,是透过故事叙述、聆听对话,并创造了一种集体疗愈。在故事中,我们看见了彼此,因为看见,叫我们的生命因此被重新改写并翻转。诚如下面这段文字,那是私塾伙伴阿元在他的论文里书写的一段他在私塾的经验。
1700590222
1700590223
叙事私塾中的学习和从前的自我书写经验很不同。在自我书写的过程与经验里,我经常会紧抓着哀伤不放,用理性文字说服自己跳脱悲苦位置,尽快步上疗愈之路。然而在叙事私塾中,我看见的是人们在一个共修团体中彼此叙述自己的故事,也在倾听别人故事并且学习回应,在“以故事回应故事”中,我们在彼此的故事中看见许多生命中共同的痛苦,以及个人处境的样貌,在彼此的故事与回馈里,也开始看见某些我们“视而不见”的价值和权威是如何形塑与压迫我们原本的面貌与姿态。
1700590224
[
上一页 ]
[ :1.7005901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