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96846
1700596847
2.分型诊断
1700596848
1700596849
(1)早发型 生后24小时内发病,孕母常有使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史,如抗凝药(双香豆素)、抗惊厥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等。多为头颅血肿、脐带残端出血,也可有皮肤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1700596850
1700596851
(2)经典型 生后2~7日发病,早产儿可迟至两周。多为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出血部位多为胃肠道,也见于脐残端、皮肤受压及穿刺处。出血多为少量或中等量,多为自限性。
1700596852
1700596853
(3)晚发型 出生1~3个月发病,与长期腹泻、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全胃肠外营养、肝胆疾患和单纯母乳喂养等有关。此型颅内出血多见,预后不良。
1700596854
1700596855
(五)鉴别诊断
1700596856
1700596857
1.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婴儿娩出时吞下母血,生后不久即呕血和便血,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经洗胃后不再呕血。碱变性试验(Apt)可与新生儿出血症鉴别:取1份呕吐物加5份蒸馏水,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4ml加1%氢氧化钠1ml,液体变为棕色为咽下之母血,粉红色为婴儿血。
1700596858
1700596859
2.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危重新生儿常并发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出现呕血和便血。但常有诱发因素如窒息、缺氧、感染、喂养不当等原发病史。可见腹胀、腹腔内游离气体等症状和体征。
1700596860
1700596861
3.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 如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前者有血小板的明显降低,后者多见于男性,多有家族史,维生素K治疗无效可资鉴别。
1700596862
1700596863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常伴有严重原发疾病,有败血症、休克、酸中毒等。除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延长外,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资鉴别。
1700596864
1700596865
[治疗方案]
1700596866
1700596867
(一)一般治疗
1700596868
1700596869
胃肠道出血时应暂禁食,静脉补充营养,保持安静,避免搬动,注意保暖。
1700596870
1700596871
(二)药物治疗
1700596872
1700596873
1.已发生出血的新生儿立即给予维生素K11~5mg缓慢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如>正常对照3秒为异常,每6~12小时注射一次,一般注射1~2次后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出血可停止。
1700596874
1700596875
2.消化道出血时,暂禁食,在排除穿孔后可以留置胃管,冷盐水洗胃,1mg去甲肾上腺素加入30ml生理盐水中,分次注入胃管止血。对于反复呕血者,给予凝血酶50U,溶于生理盐水5~10ml中经胃管注入,保留胃管,每4~8小时给予凝血酶1次,或用巴曲酶(立止血)0.5U经胃管注入或肌内注射。
1700596876
1700596877
3.合并颅内出血或肺出血时,应及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详见本章第四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或本章第九节“新生儿肺出血”。
1700596878
1700596879
(三)其他治疗
1700596880
1700596881
脐部出血可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凝血酶、明胶海绵等加压包扎。严重者大量出血后导致贫血,可输新鲜全血10~30ml/kg。
1700596882
1700596883
[病情观察]
1700596884
1700596885
(一)观察内容
1700596886
1700596887
治疗后观察出血部位是否较快停止出血,观察呼吸、心率、血压是否平稳无波动。严重出血者或合并颅内出血时,会出现休克、颅内高压、惊厥甚至死亡,应注意及时预防和治疗。大量出血后导致失血性休克者,应及时纠正。
1700596888
1700596889
(二)动态诊疗
1700596890
1700596891
1.早产儿由于肝功能不成熟,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差,给予维生素K1治疗常不能迅速奏效,应及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或新鲜血浆,每日10~20ml/kg,或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10U/kg,以补充凝血因子。
1700596892
1700596893
2.发生颅内出血,经上述止血治疗的同时,应给予脱水、止痉等对症处理。
1700596894
1700596895
[临床经验]
[
上一页 ]
[ :1.7005968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