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00105
3.肾型临床分型诊断
1700600106
1700600107
(1)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 后者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g,或每小时>4mg/kg;前者为离心尿红细胞>5个/高倍视野。
1700600108
1700600109
(2)血尿和蛋白尿 同时有上述血尿和蛋白尿表现,无其他异常。
1700600110
1700600111
(3)急性肾炎型 有血尿和蛋白尿,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与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
1700600112
1700600113
(4)肾病综合征型 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参见第九章第二节“肾病综合征”)。
1700600114
1700600115
(5)急进性肾炎型 起病急,有急性肾炎型表现,并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1700600116
1700600117
(6)慢性肾炎型 起病缓慢,持续性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有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程>1年。
1700600118
1700600119
4.肾脏病理分级诊断(2001年中华儿科学会肾脏病学组制订)
1700600120
1700600121
(1)Ⅰ级 肾小球轻微异常。
1700600122
1700600123
(2)Ⅱ级 单纯系膜增殖(Ⅱa为局灶性节段性,Ⅱb为弥漫性),无新月体形成。
1700600124
1700600125
(3)Ⅲ级 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或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为Ⅲa(局灶性节段性)、Ⅲb(弥漫性)。
1700600126
1700600127
(4)Ⅳ级 病变同Ⅲ级,50%~75%肾小球有上述病变,可为Ⅳa(局灶性节段性)、Ⅳb(弥漫性)。
1700600128
1700600129
(5)Ⅴ级 病变同Ⅳ级,>75%肾小球有上述病变,可为Ⅴa(局灶性节段性)、Ⅴb(弥漫性)。
1700600130
1700600131
(6)Ⅵ级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或无新月体形成。
1700600132
1700600133
(五)鉴别诊断
1700600134
1700600135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皮肤紫癜分布不对称,全身皮肤均可出现,不高出皮面,可有其他部位出血现象,血液检查有血小板减少。
1700600136
1700600137
2.急性肾小球肾炎 过敏性紫癜患儿在皮肤紫癜显现前出现小便改变时,应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区别,后者血清补体降低,常有前驱感染史,可与紫癜性肾炎区别。
1700600138
1700600139
3.外科急腹症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应排除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后者有各自相应的临床特点。
1700600140
1700600141
4.风湿性关节炎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关节肿痛如出现在紫癜之前应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可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皮肤无紫癜或仅表现有环形红斑。
1700600142
1700600143
[治疗方案]
1700600144
1700600145
(一)一般治疗
1700600146
1700600147
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有胃肠道表现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给予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寻找和祛除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停止使用可疑的药物和食品。治疗感染。
1700600148
1700600149
(二)药物治疗
1700600150
1700600151
1.对症治疗 皮肤紫癜可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P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卡巴克路(安络血)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可应用抗组胺药物或钙剂。腹痛时可应用解痉剂。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每日20~40mg/kg,应用1~2周,继以每日15~20mg/kg分3次口服1~2周。
1700600152
1700600153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可应用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3~5mg/kg,分3次口服;或阿司匹林每日3~5mg/kg,每日1次口服;或吲哚美辛每日2~3mg/kg,分3次口服;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每日0.5~1mg/kg,分3次口服,均有利于血管炎恢复。出血较重者慎用此类药物。
1700600154
[
上一页 ]
[ :1.700600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