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03094e+09
1700603094
1700603095 (2)氨基糖苷类 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作用,但该类药物有耳、肾毒性反应,1999年卫生部医政司建议,<6岁儿童禁用,>6岁使用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听力监测。阿米卡星可用于院内高度耐药或有致命危险的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剂量为每日8mg/kg,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10~14日。奈替米星剂量为每日4~6mg/k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10~14日。
1700603096
1700603097 (3)头孢菌素类 低毒、高效、广谱、耐酸。第三代头孢菌素易进入脑脊液并对革兰阴性菌抗菌谱增宽,活性增强,但对革兰阳性菌作用有所减弱,所有头孢菌素对李司忒菌、肠球菌无效。头孢呋辛为第二代头孢菌类首选药,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于第一代,对葡萄球菌作用优于第三代。剂量每日50~100mg/kg,分2~3次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头孢噻肟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等有效,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敏感,剂量每日100mg/kg,分2~3次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中度敏感,对流感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作用较强,对多数肠杆菌属细菌高度敏感,对铜绿假单孢菌作用较羧苄西林强8倍。剂量每日50~100mg/kg,每日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1次即可,疗程10~14日。头孢噻甲羧肟对革兰阴性菌作用突出,对铜绿假单孢菌作用超过其他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剂量每日50~100mg/kg,分2~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头孢哌酮抗菌性能与头孢噻肟相似,对铜绿假单孢菌作用较强。剂量每日50~200mg/kg,分2~3次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
1700603098
1700603099 (4)喹诺酮类 该类药物在动物试验中引起软骨及大关节的病变,所以在儿科范围内不做常规用药,只是在重症感染、严重败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情况下,如细菌仅对喹诺酮类敏感,可对较大儿童选择性使用,疗程根据病情掌握。氧氟沙星口服剂量为每次7.5mg/kg,每日2次。环丙沙星口服剂量为每次15mg/kg,每日2次。不宜静脉滴注。
1700603100
1700603101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如红霉素每日30~50mg/kg,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10~14日。阿奇霉素每日10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5~7日。
1700603102
1700603103 (6)其他药物 万古霉素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的首选药,剂量每日30~50mg/kg,分2次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也可选用利奈唑胺。甲硝唑为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剂量每日20~25mg/kg,分2~3次静脉滴注,疗程不少于2周。
1700603104
1700603105 3.支持治疗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剂量为每日400mg/kg,1次静脉滴注,疗程一般为5日。对重症婴幼儿可输血浆、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
1700603106
1700603107 4.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常规使用,但如果患儿中毒症状较重,感染菌明确,并且所用抗生素敏感有效的前提下,可考虑短期使用,如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疗程3~5日。
1700603108
1700603109 (三)其他治疗
1700603110
1700603111 皮肤化脓病灶可切开引流,浆膜腔积液、积脓者,行穿刺引流和腔内注药。
1700603112
1700603113 [病情观察]
1700603114
1700603115 (一)观察内容
1700603116
1700603117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中毒症状、呕吐、腹泻,肝脾肿大、黄疸,关节痛、皮肤出血点,紫癜及各种皮疹等变化,有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700603118
1700603119 2.对重症病人应注意有无感染性休克、DIC、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异常。
1700603120
1700603121 (二)动态诊疗
1700603122
1700603123 1.治愈标准为患儿经过2~3周治疗后,全身症状改善,停药后血培养2次均为阴性为治愈。
1700603124
1700603125 2.对合并感染性休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纠正酸中毒,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合并DIC者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10ml/kg,肝素1mg/kg,每4~8小时静脉滴注。发生纤溶亢进时可加用6-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苄胺。
1700603126
1700603127 [临床经验]
1700603128
1700603129 (一)诊断方面
1700603130
1700603131 1.凡遇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般状况差、白细胞增多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的急性感染时,应警惕败血症的可能。应进一步追问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有无隐伏的感染灶,包括毛发掩蔽的头皮、鼻窦、乳突、咽喉部等。体检未发现感染灶的可疑患儿,必须进一步进行X线和(或)超声波检查,寻找感染灶。
1700603132
1700603133 2.单次血培养阴性,尤其在已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不能排除败血症的可能。应尽量争取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及寒战高热时采血。已用抗生素者可停用抗生素3天再进行血培养,或使用耐抗生素培养基(已加入硫酸镁、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对氨基苯甲酸等破坏抗生素),或避开血中抗生素的高峰浓度时间采血或采用血块培养法。若静脉血反复多次培养阴性时,可采动脉血进行细菌培养,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1700603134
1700603135 3.全面正确采集的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原有影响机体防御机能的疾病,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疗和进行各种创伤性检查或手术等患儿,如在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道等处发现有感染灶,或有挤压疖肿、外伤等病史,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经一般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应考虑败血症可能性较大。如有全身感染表现,伴有皮肤淤点、肝脾大、迁徙性病灶、休克或DIC者,基本上可做出败血症的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血培养或骨髓培养证据。皮肤淤点和病灶渗出物或脓液涂片查找病原菌,有快速诊断作用,但不能代替细菌培养。
1700603136
1700603137 4.表皮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皮肤表面的非致病菌,过去对血培养分离出的该菌多被认为是污染造成的,近年来已成为免疫低下病人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如血培养2次以上阳性,并且2次分离到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型与抗生素型相似,则为败血症的致病菌,否则为污染菌。
1700603138
1700603139 5.厌氧菌败血症的特点是黄疸发生率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及肾衰,局部病灶分泌物具有特殊腐败臭味,易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及胸腹腔、肺、心、肝、脑及骨关节等处迁徙性病灶。
1700603140
1700603141 6.复数菌败血症又称为多菌种败血症,是指从同一病人血液或骨髓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到2种或2种以上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败血症。常发生在患某些疾病,如白血病、肿瘤等需长期使用激素、化疗药物及各种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病人。临床表现比单一菌败血症严重,如出现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病情加重恶化、有关体征较原来明显以及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改变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要及时进行血培养,最好同时抽静脉血做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
1700603142
1700603143 7.既往认为L型菌无致病性,但近年临床报道多数L型菌有一定的致病性,可以引起败血症。因为L型菌的体积变小,细胞壁缺失而呈多形性,可塑性大,易从母体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或于出生时通过产道感染,故新生儿L型菌败血症并不少见。由于L型菌毒力较小,总的说来病情往往较轻,有时黄疸加深可为其唯一的临床表现。L型菌败血症有以下特点:①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而再上升,而且发热在治疗过程中起伏且不易控制;②白细胞总数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有核左移、胞浆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变性;③伴发间质性肺炎可作为诊断线索;④部分患儿迁延难愈;⑤对作用于细胞质蛋白合成的抗生素较敏感。
[ 上一页 ]  [ :1.7006030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