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13126
1700613127
(1)骨髓抑制作用 表现为全血细胞下降,骨髓呈严重抑制状态,白细胞总数<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伴感染、弛张高热,在取血培养标本后应选用有效抗生素联合用药,如泰能+万古霉素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以迅速控制感染,此外可加用G-CSF,使粒细胞迅速恢复,当血红蛋白<60g/L时应输红细胞悬液,提高血红蛋白值,改善症状,当血小板<2×1012/L时常有皮肤黏膜出血症状,为迅速控制出血症状并防颅内出血,可输血小板悬液。
1700613128
1700613129
(2)消化道反应 表现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为防止发生该反应,应充分补液及补充电解质,化疗前可用止吐剂如5-HT受体阻滞剂昂丹司琼(枢复宁)、托烷司琼(欧必亭)、欧贝等。
1700613130
1700613131
(3)心脏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心电图异常如T波倒置,S-T段改变,严重时可产生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多发生在多柔比星总应用剂量>300mg/m2时,可用维生素C、维生素E、肌苷口服。定期计算多柔比星总剂量,可改用对心脏毒性较轻的吡喃多柔比星、阿克拉霉素,并与不含多柔比星的方案交替应用。
1700613132
1700613133
(4)脱发 停化疗后2~3个月头发会再生。
1700613134
1700613135
(5)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多见于起病时外周白细胞≥50×109/L、幼稚细胞明显增高>30%及肝脾明显肿大者,化疗后使肿瘤细胞迅速死亡而致DNA大量分解,产生大量次黄嘌呤、黄嘌呤及尿酸堵塞于肾小管内,产生下肾单位肾病,临床可表现少尿、无尿、尿毒症、细胞内组织凝血活酶大量释放,而致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防治原则如下:①对该类病人应充分水化、碱化尿液,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双嘧达莫(潘生丁)疏通微循环,防止白细胞淤积。②加用别嘌醇每日10mg/kg,分2~3次口服,可减轻或防止尿酸形成。③对白细胞>100×109/L者,可用血细胞分离技术去除血中过多幼稚细胞。④初次化疗应用药物剂量要小,如用VP方案后再用强化疗。⑤发生肾功能衰竭者,迅速采取血液透析以抢救生命。
1700613136
1700613137
[病情观察]
1700613138
1700613139
(一)观察内容
1700613140
1700613141
治疗期间观察体温、食欲、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肿瘤压迫症状的变化,定期检测外周血象,每周1~2次。定期做胸部X线摄片、腹部B超、骨髓检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对治疗方案敏感者,应在1~2个疗程后即可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标准,大多数病例在2个疗程后即可达完全缓解。
1700613142
1700613143
(二)动态诊疗
1700613144
1700613145
1.NH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准确的分型对判断病情发展和治疗反应很有帮助,结合免疫表型分类,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①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90%以上为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②未分化细胞性淋巴瘤,免疫分型上属B淋巴细胞。③大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或B细胞性。
1700613146
1700613147
2.疗效评定标准
1700613148
1700613149
(1)完全缓解(CR) 经体检和影像学检查,肿瘤完全消失,骨髓正常超过1个月。
1700613150
1700613151
(2)部分缓解(PR) 最大病灶的最大横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其他病灶无增大,持续超过1个月。
1700613152
1700613153
(3)稳定(NC) 病灶两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
1700613154
1700613155
(4)进展(PD) 病灶两径乘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复发为达到CR后又出现新病灶。
1700613156
1700613157
3.缓解时间判定 ①CR的时间:自开始判定为CR起,至肿瘤开始再现的时间。②PR的时间:自开始判定为PR起,至肿瘤两径增大到治疗前1/2以上的时间。③持续完全缓解(CCR)时间:自开始达到“CR”到一直维持“CR”状态的时间。④生存时间:从开始化疗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注明是否仍生存)。⑤无病生存时间:CR患儿从开始化疗至开始复发或死亡的时间(未取得CR者无此项指标)。
1700613158
1700613159
[临床经验]
1700613160
1700613161
(一)诊断方面
1700613162
1700613163
1.对于长期发热、消瘦而就诊的患儿,如排除结核、结缔组织病并且骨髓检查无显著异常,应考虑有淋巴瘤的可能。许多NHL病人浅表淋巴结无显著肿大,而以腹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如进行腹部CT或胸部X摄片检查,常可发现肿块而确定长期发热的原因。对有胸水、腹水的病人可从胸、腹水找瘤细胞而确诊。如患儿无胸水、腹水,浅表淋巴结也不大无法进行病理活检时,只能依靠CT或超声波进行引导,对纵隔或腹腔内肿物进行细针穿刺获取病理组织,此时形态学诊断可能发生困难,有条件时可借助免疫组化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给予确诊。对限于检验条件难以确诊而高度怀疑腹腔内肿物为淋巴瘤的病人,可进行剖腹探查,同时做脾切除,取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做病理检查以确诊。
1700613164
1700613165
2.由于NHL往往呈全身性或广泛性分布,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情进展也缺少规律性。与HL相比,易发生咽部、胃肠道、睾丸、肝脾侵犯,在纵隔、肺门、腹腔内有淋巴结病变,也较常累及骨髓,发生白血病样改变,较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该类病人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化,很难早期发现,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时做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700613166
1700613167
3.NL多以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而就诊,在排除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后,应做淋巴结穿刺涂片或活检及确诊。该病初期淋巴结活检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炎症性改变,经常规抗炎治疗无效者应再次进行淋巴结活检,常可发现肿瘤细胞浸润。
1700613168
1700613169
(二)治疗方面
1700613170
1700613171
1.化疗方案的选择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关键,目前多主张强化疗,如导致严重的骨髓功能抑制,并发严重的感染,应先联合应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再调整抗生素。如持续应用抗生素4日以上体温仍未控制,应加用抗真菌药,如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对有严重的口腔溃疡而不能进食的患儿,给予肠道外营养,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剂及氨基酸溶液。
1700613172
1700613173
2.对于肿瘤巨大、化疗后肿块缩小不明显的患儿,可考虑加用局部放疗。局部放疗总量可达40Gy。对纵隔与主动脉旁淋巴结放疗剂量不宜超过30Gy,因脊髓与心脏对放疗耐受性很差。对原发在回盲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加化疗。Ⅲ~Ⅳ期淋巴瘤患儿,在全身化疗达完全缓解,再经6~8个月的巩固化疗,加上放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肿瘤的负荷之后,可考虑做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1700613174
1700613175
(三)医患沟通
[
上一页 ]
[ :1.700613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