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20207
每一个医生在其执业生涯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病患的死亡,最初几例病人的离世往往会令该医生终身难忘。这首先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对他的从业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人会因受不了这种刺激而脱下白服离开这个行业,有的人则在反复的刺激中渐渐因习惯耐受而麻木。
1700620208
1700620209
当时,病人死于特伦德伦堡手术,通常可能不会被外科医生认为是意外。显然,吉本还没到麻木的时候,该病人的死对他的刺激是如此强烈,马萨诸塞州的不眠之夜,对吉本的前途甚至整个心脏外科的发展前景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吉本把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体外循环事业。
1700620210
1700620211
1934年,吉本成了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住院医师,获得了研制人工心肺机的准许。但当时邱吉尔教授认为这位前程似锦的弟子已经走火入魔了,批准这一请求的同时也深感惋惜。这个开局即不被人看好的研究,未来发展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了。就整个心脏外科发展史而言,吉本在其中的成就无疑是里程碑式的。然而就他个人来说,这段漫长的日子由于太多失败和冷遇,显然又是充满悲壮甚至有些灰暗的。
1700620212
1700620213
吉本打算先在实验动物身上实现体外循环,待技术成熟时,再将其应用于人类。当他将这些想法与他人探讨时,却很少得到鼓励,甚至有很多人持极端的否定态度。有些人认为,这一想法可行性太低,根本没有尝试的价值,如果以同样精力去做其他研究,也许短时间内就能发表许多成果,而研究体外循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就连批准了这一研究的邱吉尔教授也差不多持同样的态度。幸运的是,邱吉尔教授虽然对这一研究并不看好,却仍继续为吉本提供研究员的职位,且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促成了这一重大发明的研究开端。邱吉尔教授还将自己的得力助手——技术员玛丽·霍普金斯(Mary Hopkins)小姐也安排给吉本做该项研究的助手,吉本毫不客气地笑纳了,并很快把玛丽小姐变成了吉本夫人。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只是隐隐觉得,吉本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研究了二十余年并取得初步成功,玛丽小姐一定功不可没。自古英雄皆寂寞,吉本居然得此红颜相伴,未来将有多少崎岖坎坷,且让这一对侠侣夫妇去踏平吧。
1700620214
1700620215
万事开头难,这一设想要想落实到实验,其纷繁复杂的种种细节超乎我们的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在玛丽的帮助下,1934年年底,吉本用橡胶、玻璃、废金属、自制瓣膜、橡皮手指套等零星实验杂物制成了一台“人工心肺机”——单就我们知道的这些材料来说,不用亲眼目睹该机器的尊荣,称其为简陋或者原始都未免太客气了。
1700620216
1700620217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起始条件下,吉本夫妇不顾一切质疑与嘲讽,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一腔热血,逐步展开、推进实验研究。他们首先采用的动物是猫,由于实验经费捉襟见肘,连供实验的动物都买不起,为了能够免费得到动物,他们夫妇甚至会在夜晚降临时,用食物诱捕流浪猫。另一个不得已的原因是,虽然狗的心脏可能在解剖和功能上跟一个孩子的心脏更为接近,但当时那台机器的容量却无法在大体形的动物身上进行心肺转流。他们每周大约做三次这样的实验,将猫固定好并麻醉之后,把猫的静脉血自颈静脉引出,经与氧气结合后再注入股动脉,然后钳夹肺动脉10~25分钟以模拟肺动脉栓塞。之后,还要对实验动物进行解剖,以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得失。这样,每一次实验,常常要从清晨折腾到夜晚。到1935年,他们已能用机器代替心肺,使猫的心脏在体外循环下停止搏动,39分钟后恢复循环功能。
1700620218
1700620219
1937年,满怀信心的吉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全美胸外科学术会议。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引起学术界瞩目的大好机会,说不定可以吸引到大笔的实验经费也未可知。但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外科学界对该研究反应极为冷淡,只有一个学者关注了吉本的报告,却称其为“儒勒·凡尔纳式的幻想”。凡尔纳这位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19世纪的好多作品中幻想出来的事物都在后世得以实现,但吉本的实验被冠以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嘲讽多于赞同。可悲的是,这种讽刺居然让吉本感到些许慰藉,因为在学术界的一片冷落和沉默当中,讽刺也是关注的一种啊。
1700620220
1700620221
吉本在这次会议上吃到了一颗软钉子,但他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于是继续改进各方面的细节。到1938年,在39次动物实验中,已有13次可以获得存活,这在当时已是极为可贵的纪录了。吉本详细记录分析着每一只动物的死亡情况,发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压、休克和低氧血症。问题总是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而渐次浮出水面,那就一个一个地啃好了。虽然在当时,也有别的科学家为完善心肺机作出了贡献,但相关的最主要的难题多是由吉本解决的。高处不胜寒,这个孤独的领军人物在这一布满未知困难的领域里披荆斩棘,踯躅而行。
1700620222
1700620223
1942年,就在吉本参军前夕,他已经建成了稍大一些的体外循环机。在军队期间虽然无法继续自己的研究,但是他一刻也不曾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战火的洗礼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1946年,杰斐逊医学院将吉本聘为外科学教授,并让其负责外科学研究工作,这样他又有了许多外科住院医师作为帮手,继续人工心肺机的改进。他的坚持与阶段性的成果终于使其获得了部分人的认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并受到IBM公司负责人汤姆·华森(Thomas Watson)的赏识。得益于这两大巨头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吉本如虎添翼,打算大干一番了。有钱了,自然可以鸟枪换炮,实验动物也由猫改成了狗,吉本开始测试其最新制成的大容量心肺机的实验效果了。虽然实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还是由吉本负责,但IBM强大的技术力量为其助力颇多,又兼结合了其他同道的合理建议,人工心肺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极大改进。
1700620224
1700620225
当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包括心肺机血流调节的精度问题,为抗凝血而加入的肝素与血液的比例问题,混合气体的比例问题,减少溶血的问题,防止各种血栓进入血管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当麻醉剂的问题……甚至器械拆卸、清洗、消毒、装配等琐碎的问题均须一一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远非全部)罗列到一起,普通人看着都要头晕的,可吉本却凭着过人的智慧与精力与它们死磕。
1700620226
1700620227
经过对死亡动物的详细研究,吉本发现,一个极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脏器里的小血栓形成。这使吉本意识到,在血液回到动物体内之前,需要一个过滤器来去除转流过程中形成的栓子。开始,他们用动物的肺组织充当滤网,但这一招似乎没有奏效,实验动物还是死。而后,他们选用了一种人工材料的滤网,才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1700620228
1700620229
就这样,经过长达近二十年的辛勤工作,解决了无数的细节问题,吉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终于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大大地改进了。1949年到1952年之间,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已经由80%下降至10%——这已是当时最好的实验结果了。吉本计划的第一个阶段——在实验动物身上实现体外循环,至此已基本达到目的。基于这些成功的实验结果,吉本开始考虑将实验推进到第二阶段——进行人体试验。
1700620230
1700620231
如果将这一阶段吉本的成果与同一时期的比奇洛和刘易斯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时间限制方面吉本的心肺机明显占优,但在动物的存活率方面双方只能打个平手。毕竟10%的实验动物死亡率还远说不上安全,而且,这些还是健康动物,同样的措施应用到一个病人身上,将是什么结果呢?在这个时候要进行人体试验,我们真的不免要为吉本和病人都捏一把汗。
1700620232
1700620233
这时的吉本事实上已经不再孤独了,他阶段性的成功已经吸引了少数学者的注意,在美国和几个欧洲国家也有些人已经开始研制自己的心肺机了。当时明尼苏达大学的克拉伦斯·丹尼斯教授(Clarence Dennis, 1909—2005)就是其中的一位。初次相遇时,吉本曾热情地拥抱他,并自嘲地说:“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不认为我只是一个做白日梦的家伙。”
1700620234
1700620235
最早开始尝试用心肺机做人体心脏手术的,正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尼斯教授而非吉本。1951年4月7日,丹尼斯试图在体外循环下修补一个病人的房间隔缺损。当他将病人与心肺机连接成功,并打开病人心脏的右心房时,却发现,这个心脏畸形根本不是简单的房间隔缺损,而是更复杂的房室管畸形。前者仅需要修补房间隔的缺损,而后者则需要修补二尖瓣、三尖瓣、房间隔与室间隔,这种不期而遇的突然变故让丹尼斯措手不及。诊断失误导致病例选择不当,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当然没有能力正确处置,只修补了最大的一处缺损,但这颗心脏却再也没能跳动起来。大风刮倒帅字旗,丹尼斯出师不利。随后进行的第二例手术,虽然诊断无误,却由于出现了空气栓塞,病人也死在了手术台上。丹尼斯一败再败。
1700620236
1700620237
身处同一战壕的战友已经初尝败绩,等待吉本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1700620238
1700620239
1952年5月,在美国胸外科协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吉本说道:“我相信我们即将迎来安全地使用心肺机治疗病人的时代。”说这句话时,吉本其实刚在心肺机下完成了一次心脏手术不久。这句话仿佛体现了吉本刚刚经历一次成功之后的春风得意,但实际上,那是一场噩梦。
1700620240
1700620241
1952年2月,吉本的机会来了,一位体重11磅的15个月大女婴因巨大房间隔缺损而住院。吉本用人工心肺机做体外循环转流后切开右心房,却未发现房间隔的缺损!惊出一身冷汗的手术团队不得不迅速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正当吉本打算做其他部位的探查时,女婴死掉了。后来的尸检结果证明该患儿不存在房间隔缺损,而是巨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即误诊是导致该患儿死亡的主因,真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手术,早在1938年就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格罗斯成功实施了。这个病例如果不是诊断失误,本可以通过处理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来挽救患儿生命的,这让吉本懊恼不已。
1700620242
1700620243
原来,由于这个婴儿体重过小,几次试图进行心脏导管检查均未成功,而其余的证据均提示该患儿是一个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因此手术切口也选在了右侧开胸(如果是正中劈开胸骨进胸,可以更清楚地探查心脏大血管,也许术中就可以处理动脉导管未闭了)。这次惨痛的教训说明,术前诊断准确性何其重要,手术切口的选择何其重要(现在大部分心脏手术均采用正中切口)!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无错,心肺机无错,但呕心沥血了二十年,首战即告折戟沉沙毕竟不是什么好兆头。人体试验不同于爱迪生实验灯泡,败了多少次之后你还可以宣称成功地发现了999种不合适的选择材料。医学试验人命关天,很可能成则封奏九重天,败则贬去潮阳路八千了。
1700620244
1700620245
好在这次失败的阴影并没有影响吉本太久,他很快就重振旗鼓,否则也不会三个月后就在学会上预言心肺机时代的到来。
1700620246
1700620247
尽管吉本对自己的心肺机仍满怀信心,但第二例手术还是在将近一年后才计划进行。一位十八岁的大学女生患有巨大房间隔缺损,她在手术前半年的时间里已经住院六次,发生了三次心衰。说不定下次什么时候,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会画上句号了。她的双亲在详细听取病情,并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冒险进行心脏手术了。
1700620248
1700620249
1953年5月6日,这是个值得心脏外科发展史大书特书的日子,吉本用人工心肺机转流26分钟实现修补成功。这是世界首例临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于术后两个月做心脏导管检查,显示缺损完全修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随访中,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1700620250
1700620251
二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丹尼斯得知消息去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吉本的兴奋溢于言表,两个寂寞的孤胆英雄真应该为此大醉一番。
1700620252
1700620253
但吉本期许的那种一鸣惊人、举世轰动的效果并未出现。我们应该还记得,房间隔手术的第一次直视下修补,是1952年9月刘易斯在明尼苏达大学利用低温下阻断血流成功实施的。到1953年,低温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普及和应用,因此吉本这一次原本具有非凡意义的成功,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关注,其光芒由于低温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而显得黯然失色。如果1952年2月吉本的第一次尝试没有因为误诊而失败,那么,这第一例房间隔的修补手术就是由吉本完成的了。这种低温反客为主的情形还会出现吗?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扭转形势,迎头赶上。
1700620254
1700620255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做几个漂亮的手术!可按当时的情况,从病人的角度来说,这等于是在存在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选择的情况下,医生却建议病人选择另一个成功把握并不大的方法,其中的唇舌之功定不会少。
1700620256
[
上一页 ]
[ :1.7006202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