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20252e+09
1700620252
1700620253 但吉本期许的那种一鸣惊人、举世轰动的效果并未出现。我们应该还记得,房间隔手术的第一次直视下修补,是1952年9月刘易斯在明尼苏达大学利用低温下阻断血流成功实施的。到1953年,低温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普及和应用,因此吉本这一次原本具有非凡意义的成功,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关注,其光芒由于低温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而显得黯然失色。如果1952年2月吉本的第一次尝试没有因为误诊而失败,那么,这第一例房间隔的修补手术就是由吉本完成的了。这种低温反客为主的情形还会出现吗?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扭转形势,迎头赶上。
1700620254
1700620255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做几个漂亮的手术!可按当时的情况,从病人的角度来说,这等于是在存在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选择的情况下,医生却建议病人选择另一个成功把握并不大的方法,其中的唇舌之功定不会少。
1700620256
1700620257 然而更为遗憾的是,吉本再也没有能够重复这一令人鼓舞的结果。1953年6月,吉本又做了两例心脏手术,第一例病人还没等手术修补缺损正式开始就差点死在手术台上。手术刀还没切着心脏呢,心脏就先停跳了。经过抢救恢复心脏跳动之后,吉本又将患儿与心肺机连接,虽然成功地修复了房间隔缺损,可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心肺机了。每次吉本试图停机,这个孩子的心脏就会停跳,就这样反复折腾了近四个小时,吉本终于放弃了。这孩子死掉了。另一例,吉本遭遇了与丹尼斯类似的情况,该患儿不只存在一处房间隔缺损,还同时有别的心脏畸形,以吉本当时的经验,尚不能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这个孩子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
1700620258
1700620259 同一时期,另外几个独立的研究者在体外循环下尝试简单心内修补的努力,也因为导致了意料之外令人费解的死亡而归于徒劳。这一连串接踵而至的打击终于击溃了这位强人的意志,绝望的吉本对体外循环机的临床应用彻底失去了信心,告别了他已倾注二十余年心血的研究领域,从此再也没使用过心肺机,没进行过心脏手术。
1700620260
1700620261 1951年到1954年,自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的丹尼斯开始,一共有数人进行了共十三次应用心肺机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除1953年5月吉本成功过一次之外,其余均遭遇了失败。这些失败,使已经蔓延的对直视手术修补复杂心脏疾病的悲观情绪雪上加霜。体外循环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受到人们的怀疑,其他各个心脏中心对体外循环的研究也纷纷下马。此路似已不通,比奇洛对土拨鼠冬眠的研究,也未能使低温心脏手术的战果进一步扩大,突破时间的限制。
1700620262
1700620263 似乎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
1700620264
1700620265
1700620266
1700620267
1700620268 心外传奇 [:1700619761]
1700620269 心外传奇 4 绝地中兴,柳暗花明
1700620270
1700620271
1700620272
1700620273
1700620274
1700620275
1700620276
1700620277 心外传奇 心外科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常规应用低温和流入道血流阻断,可以以最低的死亡率来纠治简单的心脏缺损。那么对绝大多数外科医生而言,又何必冒险进行进一步的体外循环试验呢?但不幸的是,那些目前手术不能解决的复杂的心内畸形,却恰恰是最需要手术处理的部分,因为这些患者的病情更重,自然预期寿命更短。
1700620278
1700620279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许吉本再坚持一下,体外循环机就可以在他的手中得到完善了。但我们无意苛求吉本,毕竟他已经为这一事业奉献了二十余年的生命,几乎将体外循环机带入了临床实践,我们的英雄累了。
1700620280
1700620281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当时体外循环应用于临床试验接连遭遇失败,然而相同的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却能不断地产生不错的存活率,这是为何?有学者解释说,那些最需要打开心脏做手术的病人,由于衰竭和复杂的病变不能承受这种操作,而健康的实验动物则没问题。他们相信问题并不在于灌注技术或心肺机,而是病人病态的心脏本身导致了失败。这些病人不能在承受这种强度的手术打击之后恢复良好的射血功能,而同样的打击在健康的狗身上则没问题。这种“病态心脏”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相同的技术在病人和健康动物身上明显不同的结果,因而被广为接受,甚至导致研究人员质疑心脏直视手术的终极价值。
1700620282
1700620283 理论往往是落后于实践的。事后诸葛亮似的总结,如果能上升为正确的理论,那么将反过来极大地推进实践;如果是错误的理论,则将影响甚至延缓实践的脚步。很不幸,这一“病态心脏”理论属于后者。
1700620284
1700620285 很显然,主帅吉本的折戟沉沙对体外循环机的研发事业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即使在如此惨淡的情况下,仍然有猛士坚持下来。吉本的好友,前面提到过的体外循环机的另一位研究者,克拉伦斯·丹尼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55年6月也成功地进行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这是世界第二例。但使整个事件发生根本性转机的却另有其人,他就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克拉伦斯·沃尔顿·李拉海。
1700620286
1700620287 李拉海出生于明尼阿波利斯的一个挪威裔家庭,父亲是牙医。李拉海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出色的动手能力,这或许是其将要从事外科生涯的一个最初预兆。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之后,他先后于1939年获得学士学位,1942年获得生理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
1700620288
1700620289 “二战”服役期间,李拉海因表现出色,获得美军青铜星章。1945年起,李拉海在明尼苏达大学医院接受外科住院医师培训。1949年,他不幸罹患了恶性淋巴瘤。当时这种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但他却在根治性手术之后死里逃生,奇迹般地痊愈了,并选择了一个当时多数外科医生望而却步的高难领域——心脏外科。
1700620290
1700620291 1952年9月2日,李拉海作为助手参与了心脏外科史上极重要的一次手术,即约翰·刘易斯利用低温中断循环的方式为杰奎琳·约翰逊成功实施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不过不会有人想到,在刘易斯手术取得成功的那一瞬间,李拉海除了衷心地为自己的朋友感到高兴之外,还想到了另一名美丽的少女——多萝西·尤斯蒂斯(Dorothy Eustice)。“如果尤斯蒂斯撑得再久一些,也许我们就可以救她了。”他在心中如是说。
1700620292
1700620293 1952年7月20日是李拉海最后一次见到尤斯蒂斯的日子,地点是明尼苏达大学医院地下一层的解剖室,这最后一面李拉海见到的其实是她的尸体……
1700620294
1700620295 1951年11月,二十三岁的尤斯蒂斯已经是第六次住院了。李拉海的母亲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儿,认为自己引以为豪的儿子可以救她,于是让李拉海去尤斯蒂斯的病房看看。第一次见到尤斯蒂斯时,李拉海便被她的美深深地震撼了,她娇媚得仿佛是一个瓷娃娃一般,深邃的眼眸几乎让人迷失,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被疾病长期折磨、已经被医生判过好几次死刑的人。但李拉海还是知道她是濒死的,因为当听诊器放到她的胸前时,耳朵里传来的是近乎哀鸣的病理性心脏杂音。
1700620296
1700620297 当时还没有哪个外科医生能够修补房间隔缺损,李拉海多么希望她能免于一死,或者能够将时间拖得长一些,让这份美多在世间停留几分钟也好。因此,每次路过她的病房时,只要有时间,他总要进去看一看,陪她聊一聊。尤斯蒂斯喜欢的东西都很简单,针织、小动物、香草味的冰激凌……可是她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没多少时间继续享受这些美好了。彼时,明尼苏达大学医院正在进行着几项有关心脏病的研究,李拉海经常同她讲起相关领域的进展,这些渺茫的希望在尤斯蒂斯最后的岁月里给了她莫大的慰藉。
1700620298
1700620299 遗憾的是,尤斯蒂斯终于没能挨到获救的那天。她的死给李拉海以极大的震动,如此年轻如此美丽的一个女孩,这么一个简单的缺损就要了她的命。病理医师打开了尤斯蒂斯的身体,开始切取、称量各个器官,最后,把心脏交到了李拉海手里。李拉海接过这颗心脏,内心深处波涛汹涌。但他仍保持着一个职业科学家加顶尖外科医生必要的冷静,迅捷但小心翼翼地切开了这颗心脏——几天之前它还在一个美丽少女的身体内不停地跳动,涌动着温热的血,现在却永远停下,被冰冷锋利的柳叶刀切开了。李拉海只用几针就把那个存在于左右心房之间的缺损缝合上了。他仰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来,只要有一个可行的方法,任何一个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缝合这个缺损。1952年夏天,一个伟大的构想开始在李拉海的心里扎根,他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个办法,以拯救更多像尤斯蒂斯这样的病患,中止这些不断上演的人间悲剧。
1700620300
1700620301 低温中断循环的方式虽然在1952年9月之后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但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受制于时间,很多更复杂的心脏畸形根本无法完成手术矫治。人工心肺机是当时最流行的一个思路,可除了主帅约翰·吉本曾成功在心肺机体外循环下完成了一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之外,其余人最初的尝试均告失败。也许李拉海在最初也没能想到,他居然在那样一个关键的时刻登上心脏外科的历史舞台,续写了那一曲壮美的医学传奇。
[ 上一页 ]  [ :1.700620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