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27877
VLP的临床局限性:已知VLP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关系密切,但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出现VLP。像其他检测方法一样,VLP检测同样具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其原因为:①信号平均时触发点的不稳定,可使电位低小;②信号太小,无法从噪声中提取;③VLP发生太早,埋藏在QRS波群内;④信号出现太短暂,恰好落在QRS波之后,有时可被滤掉;⑤计算机识别误差;⑥非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会出现VLP。不少学者认为:临床评定VLP的意义,还需与其他检查如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作综合性判断。VLP阳性者,运动能诱发室早,动态心电图能记录到室速,电生理检查能诱发持续性室速,则VLP意义基本肯定。VLP阳性伴射血分数<0.4,则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几率成倍增长,1年内猝死率可达36%。因此,VLP可作为初筛指标:①原因不明昏厥都应作SAECG,VLP阳性者应进一步作电生理检查;②心肌梗死、心肌疾病者SAECG宜列为常规检查,VLP阴性者日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极小;③VLP阳性者具持续室速、室颤史,应接受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消融和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可见SAECG将成为心律学中一项重要检查方法,在心原性猝死防治中起积极作用。
1700627878
1700627879
(四)QT离散度(QT disperse, QTd)
1700627880
1700627881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一般将QTd的正常值上限定为<50ms,目前认为其可以较好地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在不同导联上QT间期不同这一现象早已被发现,但在很长时间内被归因于非同步记录引起测量误差。Campbell和Cowan等采用了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仪后,才首先证明不是测量误差,而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并提出了QTd的概念。Day等在1990年发现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关,并提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随后的大量研究明确了QTd的重要临床意义,至今QTd已作为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自1995年以来也迅速在全国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700627882
1700627883
1.QTd的电生理机制
1700627884
1700627885
已经证明心室不同部位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不同,反映了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时间的差异。因此而认为同样可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不同导联上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Kuo和Zabel等的研究证明了心室不同部位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的差异,与体表心电图上的QTd密切相关。这更证明了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的差异并非是测量误差,而是反映了心室肌的复极差异。随后的许多临床研究表明,QTd对于预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是一个有用的独立预测指标。
1700627886
1700627887
已知有多方面的因素能影响QTd,除了影响动作电位时程(QT间期)的因素外,还包括心室不对称肥厚、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神经体液因素尤其是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等。一些研究表明QTd增大和心肌后除极密切相关。因此QTd和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主要危险因子,心室肌的非同步复极及后除极都密切相关。
1700627888
1700627889
2.QTd的临床研究
1700627890
1700627891
现在已经对QTd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QTd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最近的资料表明,AMI患者QTd延长,在AMI早期数小时内,QTd最大,以后随时间延长或成功的溶栓而降低,在发生室颤时QTd可达最大。但早期(1周内)QTd对AMI死亡率的预测无意义,而4周后QTd则对AMI死亡率有明显预测价值,QTd是AMI病人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
1700627892
1700627893
QTd已经实际应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Day等发现在长QT间期病人中伴有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延长,而无心律失常者则QTd多<100ms。Hii等的研究表明,Ⅰa类药物及胺碘酮都显著延长QT间期,Ⅰa类药物还明显延长QTd,而胺碘酮则不延长QTd。他们发现在Ⅰa类药物治疗中,发生了尖端扭转性室速。而同样的病人在改用胺碘酮后,虽然QT间期延长程度相同,但QTd未延长,也未再发生室速。所以认为胺碘酮是均匀地延长QT间期,而不增加复极离散。因而胺碘酮较Ⅰa类药物安全,比较不易导致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所以,QTd不但能指示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还能了解其安全性,是非常有用的药物评价指标。目前已列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抗心律失常药必检的指标。
1700627894
1700627895
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亦很有意义,已有许多资料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包括特发性室速,QTd显著增加,但在不同的疾病中,QTd的预测意义不同。对长QT间期综合征(LQTS)病人,Q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明显相关,而且能评价治疗措施的疗效。在肥厚性心肌病人中,QTd均有明显增加,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QTd均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且差异非常明显。但在一般性左室肥厚病人中,QTd对室性心律失常则无预测价值。对慢性心衰病人包括扩张性心肌病人,QTd不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死亡率亦无关。
1700627896
1700627897
QT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已经实际应用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目前测定方法尚存在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目前采用严格、统一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必须采用12导同步记录尤为重要。
1700627898
1700627899
(五)T波电交替和T波切迹
1700627900
1700627901
1983年Adame报道了T波电交替和形态改变与室颤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基本证实了T波电交替是心肌缺血时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指标。
1700627902
1700627903
1.T波电交替的特点和测定方法
1700627904
1700627905
(1)形态 体表心电图上T波电交替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单向性;T波电振幅交替变化,另一种是双向性,即T波在等位线上下振荡。动物和临床研究证明,在缺血时T波电交替为单向性,缺血—再灌注时呈双向性。
1700627906
1700627907
(2)时间 动物和临床试验表明,T波电交替出现的时间多发生在缺血后2~3s;再灌注后20~30s。
1700627908
1700627909
(3)部位 T波电交替严格局限于缺血部位。在心脏手术时可见,当探查电极移出缺血区仅0.5~1cm,就不能测到T波电交替。在体表心电图上,T波电交替一般多见于胸前导联。
1700627910
1700627911
(4)测定方法 有不少T波电交替在常规心电图上不能被观察到,目前采用特殊的低频频谱分析技术,能从噪声及呼吸波中高选择性地分辨出电交替波动,用T波交替指数(T-wave alternate index, TWAI)和交替比作为定量指标,交替比>3为T波电交替阳性。
1700627912
1700627913
2.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
1700627914
1700627915
目前还不清楚T波电交替确切的发生机制,复极化振荡或折返是可能的两种原因,有实验和数学模型为依据。近年来倾向于认为逐搏发生的振荡电流,可能是引起T波电交替的主要原因。在再灌注时引起的T波电交替,其发生机制目前较一致认为是早期后除极伴2
:1传导阻滞所致。
1700627916
1700627917
已经证明钙离子流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发生T波电交替起重要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T波电交替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已知自主神经系统在T波电交替的发生上也起重要作用,在心肌缺血时肾上腺素能系统起主要作用,再灌注时因缺血释放的代谢产物起重要作用。迷走神经兴奋可抑制心肌缺血时的T波电交替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不能抑制再灌注时的T波电交替和室颤的发生。
1700627918
1700627919
体表心电图上记录到的T波电交替,对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已是国际公认的重要预测指标。
1700627920
1700627921
3.T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
1700627922
1700627923
目前临床上已在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旁路术、PTCA术、心肺移植术等观察到T波电交替。另外,还在LQTS、扩张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征及无器质性心脏病人中,在室速或室颤发生前记录到T波电交替。因此,T波电交替已是国际上公认的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信号。
1700627924
1700627925
(1)T波电交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电生理检查有同等价值 大量临床和动物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指标。T波电交替对预测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其敏感度为81%、特异性为84%、相对危险度为5.2、阳性预测值为76%、阴性预测值为88%。因此,T波电交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电生理检查有同等价值。而有几组报道,ST段压低仅反映心肌缺血程度,与室颤的发生无相关性。室早在预测室速和室颤上也不可靠。
1700627926
[
上一页 ]
[ :1.700627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