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3483
1700633484
(九)尿毒症毒素学说
1700633485
1700633486
尿毒症毒素分为三类:
1700633487
1700633488
1.小分子物质
1700633489
1700633490
分子量<0.5kD, 包括无机磷、氢离子、某些酸根、尿素、肌酐、尿酸、胍类、酚类和胺类等。
1700633491
1700633492
尿素具有神经毒性,其神经毒性与其代谢产生氰酸盐有关。氰酸盐可以引起神经蛋白的氨甲酰化,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功能。
1700633493
1700633494
低浓度的肌酐毒性不大,达到一定浓度时,肌酐能引起细胞寿命缩短,进而溶血,还可引起嗜睡、乏力等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异常。
1700633495
1700633496
尿酸主要是引起痛风。最近认为尿酸能干扰1,25(OH)2D3的产生和代谢,CRF患者给予别嘌呤醇后不仅能降低血尿酸水平,而且能提高1,25(OH)2D3水平。尿酸与CRF患者1,25(OH)2D3抵抗亦有一定的关系。
1700633497
1700633498
胍类在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产生毒性作用。甲基胍带正电荷,易于与细胞膜系统的磷脂等结合,引起各器官系统损害,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皮肤瘙痒、贫血、抽搐、肺水肿、心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等。
1700633499
1700633500
酚类代谢生成假性神经递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酚类还可引起体内酶如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活性抑制。
1700633501
1700633502
胺类包括脂肪族胺、芳香族胺和多胺。脂肪族胺可引起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及溶血作用,还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芳香族胺主要引起脑组织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多胺类物质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蛋白尿,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抑制作用,对Na+-K+-ATP酶、Mg2+-ATP酶有抑制作用。多胺物质还能增加微循环的通透性,与尿毒症肺水肿、腹水、脑水肿形成有关。
1700633503
1700633504
2.中分子物质
1700633505
1700633506
分子量0.5~5kD。主要是一些多肽类物质,主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尿毒症脑病、糖耐量异常,还对细胞生成、白细胞吞噬、淋巴细胞与纤维细胞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700633507
1700633508
3.大分子物质
1700633509
1700633510
分子量>5kD。正常人肾(主要是近曲小管)具有降解清除多种肽和小分子蛋白(分子量<50kD)的作用。尿毒症时,肾脏清除这些物质的能力降低,体液中浓度增加。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内分泌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胰岛素等。
1700633511
1700633512
甲状旁腺激素过高可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无菌性骨坏死、转移性钙化、皮肤瘙痒、透析痴呆、周围神经病变、肾小管损害、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并降低其活性,还能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重尿毒症脂质代谢异常。
1700633513
1700633514
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红细胞膜Na+-K+-ATP酶、Mg2+-ATP酶活性下降,抑制肾小管Na+-H+交换,同尿毒症水钠潴留有一定关系。还可引起脂肪和肝细胞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异常,加重尿毒症糖代谢紊乱。
1700633515
1700633516
若干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如核糖核酸酶、β2-微球蛋白、溶菌酶、β2糖蛋白等。这些物质在体内浓度升高,均可能有毒性作用。其中β2-微球蛋白引起全身性淀粉样病变,已为人们所熟知。
1700633517
1700633518
CRF时循环和组织中的晚期糖基化产物(AGE)含量明显增加。AGE参与许多尿毒症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新发现的“尿毒症毒素”。AGE潴留主要引起CRF的远期并发症,如血管壁胶原增加,引起血管硬化;AGE能修饰LDL, 损害LDL受体介导的清除机制,参与AGE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AGE能修饰β2-MG(β2-MG-AGE),与AGE淀粉样病变密切相关。AGE修饰的β2-MG能促进尿毒症骨病的发生,β2-MG-AGE能增加单核细胞趋化性、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β、TNFα和IL-6等促进骨吸收的细胞因子、刺激关节滑膜细胞分泌胶原酶,增加结缔组织降解,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
1700633519
1700633520
(十)各种细胞介质、生长因子与肾脏病进展
1700633521
1700633522
1.促炎症分子
1700633523
1700633524
促炎症分子增加局部炎症反应,可通过激活补体,亦可通过刺激或增加局部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例如许多肾小球疾病由于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形成,可激活补体,激活的补体成分如C5b-9功能上可看作一种“细胞介质”,刺激肾小球细胞增生、生长因子释放、氧自由基产生、类花生四烯酸形成。其他细胞介质如IL-1、TNFα与IFNγ等则通过增加淋巴细胞趋化、黏附和释放氧自由基来上调炎症反应,损害肾小球。
1700633525
1700633526
2.血管活性物质
1700633527
1700633528
缩血管物质有AngⅡ、ET-1、血栓素。AngⅡ优先收缩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增加肾小球跨毛细血管压而损害肾小球、促进肾小球硬化。AngⅡ亦能收缩球后毛细血管床,导致局部缺血,促进肾小管-间质损害。AngⅡ还可作为一种生长和基质促进因子加重肾小球损害,此不依赖于血流动力学效应。ET-1引起肾脏血液灌注不全,降低GFR。扩血管物质有前列腺素、NO、PGE2可改善肾功能,减轻局部细胞介质和基质产生。在环孢素肾病模型中证实,肾组织NO能明显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然而,NO亦可不依赖血流动力学效应而损害肾小球,如NO能刺激肾小管系膜细胞释放多种细胞介质。
1700633529
1700633530
3.生长因子/基质促进物质
1700633531
1700633532
生长因子/基质促进物质主要介导肾组织损伤后的过度修复。其中较重要的是TGF-β介导的效应。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介质,广泛存在于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ECM)形成过程。AngⅡ和ET-1不仅能作为一种血管活性因子促进肾小球损伤,亦能作为一种基质促进物质,加重肾组织纤维化。
[
上一页 ]
[ :1.700633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