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4068
1700634069
1700634070
1700634071
1700634072
其他一些评价器官衰竭及MODS严重程度指标,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everity of illness scoring)、脓毒症评分(sepsis scoring)、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ing, ISS)、死亡预警评分(predictors of mortality)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Ⅲ(APACHEⅡ、Ⅲ)。这些指标对评价MODS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APACHEⅢ的应用目前较广泛。
1700634073
1700634074
四、MODS或MSOF的发病机制
1700634075
1700634076
迄今为止,MODS或MSO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存在着各种与MODS发病机制有关的假说,包括“缺血—再灌注假说”、“基因调控假说”等,这些假说从不同侧面阐明MODS发病机制,相互又有重叠及联系。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成为当前探讨的热点,也成为血液净化治疗新的理论基础。
1700634077
1700634078
(一)炎症失控及免疫失调
1700634079
1700634080
早在1985年,Goris研究证明,MSOF可以不依赖于细菌毒素,而直接由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引起。之后,大量研究证实:①受细菌毒素及创伤刺激后,机体可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TNF-a、IL-1β、IL-6、IL-8、IL-10等;②给动物注射炎症介质,能复制出与人类MODS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③注射炎症介质的单克隆抗体,对MODS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产生炎症失控假说:MODS是由于机体受到创伤和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过于强烈,即所谓“瀑布效应”,机体因而损伤自身细胞的结果。
1700634081
1700634082
炎症反应失控,即当促炎反应占优势时,表现为“免疫亢进”或SIRS, 使机体对外来打击反应过于强烈而损伤自身细胞,导致MODS; 当抗炎反应占优势时,则表现为“免疫麻痹”或CARS, 使机体对外来打击反应低下,对感染更为易感,从而加剧脓毒症与MODS。无论SIRS还是CARS均导致内环境稳定破裂,这可能是导致MODS和死亡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临床应用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量及TH1向TH2的漂移程度来反映SIRS与CARS的失衡,但在临床具体应用中仍有局限性。
1700634083
1700634084
炎症反应可分为五个阶段:
1700634085
1700634086
(1)第一阶段:局部反应。各种诱因启动可迅速导致体内各种前炎症介质的释放,以便创伤局部修复,清除受伤的组织,促进新的组织生长,杀死致病微生物等。为确保前炎症介质不对机体产生破坏作用,机体很快产生抗炎症反应,产生代偿性因子如IL-4、IL-10、IL-11、STNFR、TGF-β等。
1700634087
1700634088
(2)第二阶段:全身反应启动阶段。最初原发病的诱因严重至一定程度,循环中可出现大量前炎症介质和抗炎症介质。前炎症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向创伤部位移动,同时启动代偿性全身性炎症反应。
1700634089
1700634090
(3)第三阶段:全身反应加重。在这阶段,患者丧失了调节炎症反应的能力,多数患者最初表现为前炎症反应,即SIRS, 出现:①低血压及氧利用障碍;②心肌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及血管通透性增加;③血液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④持续高代谢和蛋白质营养不良等。最终导致严重休克,重要器官的血供进一步减少,遂致发生器官功能障碍进而衰竭。
1700634091
1700634092
(4)第四阶段:免疫抑制过度。如果感染持续存在或前炎症反应失控,大多数患者死于休克;少数存活者,抗炎机制可能控制了炎症,但部分患者代偿性全身性炎症反应过程可导致免疫抑制,或促炎和抗炎介质失衡,也会发生免疫抑制。可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但功能异常,产生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IL-10和TGF-β可通过抑制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而抑制抗原的递呈和T淋巴细胞的增生等。
1700634093
1700634094
(5)第五阶段:免疫失调。MODS最终阶段的病理生理实质是免疫反应失去平衡,只要机体能重建免疫平衡,器官功能可再恢复,否则将发生器官功能的衰竭。要避免患者死亡,必须精确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直至内环境稳定。
1700634095
1700634096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目前对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作用研究较多的包括:
1700634097
1700634098
1.免疫细胞作用
1700634099
1700634100
(1)中性粒细胞被全面刺激后,聚集形成微小血栓,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在吞噬过程中,释放出多种蛋白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氧自由基,引起器官实质细胞和细胞器损伤,线粒体和溶酶体膜受损,溶酶体膜破裂,细胞自溶,使器官功能失调。
1700634101
1700634102
(2)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其他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氧自由基等,通过一个连锁效应,对局部和全身产生有害作用。
1700634103
1700634104
(3)EC(endothelial cell)可被炎症的多种介质激活,激活后可使中性粒细胞结合到膜表面蛋白的受体上,放出细胞毒因子进一步破坏EC。EC还可直接扩大炎症反应,参与微血管损伤及器官功能失调的病理过程。MODS存在过度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抑制,主要是与炎性免疫细胞寿命延长、功能改变有关,如分泌过多的细胞因子及细胞表面受体异常等,尤其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相互紊乱,增加EC屏障的渗透性,使细胞和体液成分进入炎症区。当这种过程超出了局部控制能力,就将扩散到整个机体,造成多器官弥漫性微血管血栓形成,在MODS的早期可见到肺、肝、肾等多器官中血栓形成,进一步加剧损伤和器官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1700634105
1700634106
2.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
1700634107
1700634108
MODS的发生主要与TNF-a、IL-1、IL-6等有关,在这些细胞因子中TNF-a居首位(见表7-3)。TNF-a能够刺激其他因子的生成,如IL-1、IL-6等,注入超大剂量的TNF-a可引起典型的MODS。TNF-a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1700634109
1700634110
(1)TNF-a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CD18+复合物,同时激活血管EC, 使其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EC黏附分子-1,从而导致白细胞和EC间相互作用,促使释放大量活性氧与弹性蛋白酶,对血管EC和器官组织细胞产生损害作用。细胞内Ca2+超负荷,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同时激活细胞膜结构磷脂酶A2、核酸内切酶与蛋白酶,从而引起细胞本身的破坏。
1700634111
1700634112
(2)TNF-a刺激血管EC表达组织因子,使微血管表面促凝活性升高,抑制凝血酶调节蛋白表达。同时TNF-a抑制血管EC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表达,导致纤溶活性降低。此外,TNF-a还可引起诱发型NO合成酶(NOS)活性增高,大量NO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微血栓的发展。
1700634113
1700634114
(3)TNF-a过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促使血管EC与器官组织细胞凋亡。在病理条件下,如果引起不应淘汰的大量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则导致或加重MODS的发生和发展。
1700634115
1700634116
表7-3 已知的参与MSOF发病机制的炎症介质及类别
1700634117
[
上一页 ]
[ :1.700634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