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4877
(3)临床早期 相当于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S)和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病综合征(PGL)期。病人可出现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多种感染。全身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乏力、全身不适、厌食、体重明显减轻、发热、盗汗、长期腹泻、血小板减少等。
1700634878
1700634879
(4)临床晚期 即艾滋病期,由于机体免疫力严重受损,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及HIV相关性脑瘤。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此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会有不同。最近,美国诊断艾滋病的标准的新改为,不管患者有无症状,只要其辅助T淋巴细胞计数少于200/μl, 即可诊断为艾滋病。疾病晚期患者可出现全身脏器功能衰竭。
1700634880
1700634881
(二)艾滋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1700634882
1700634883
1.呼吸系统
1700634884
1700634885
主要是机会性感染引起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卡波济肉瘤等,约80%的艾滋病人死于肺部感染。患卡氏肺孢子虫时,患者表现干咳、胸部不适。多数病例胸片显示对称性、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渗液。肺功能检查表明二氧化碳扩散能力减低。支气管镜检查通常可以明确诊断,并在获取的肺泡渗液,玻片中找到卵圆形卡氏肺孢子虫。
1700634886
1700634887
2.神经系统
1700634888
1700634889
脑部弓形虫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原发性脑部淋巴瘤、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常引起急性局灶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头痛。HIV相关性脑病常表现为慢性意识丧失。其他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引起视力受损。
1700634890
1700634891
3.消化系统
1700634892
1700634893
口腔念珠菌病常可累及食道,出现吞咽困难。隐孢子虫、小孢子菌、兰氏贾第鞭毛虫、沙门氏菌等引起病人腹泻。
1700634894
1700634895
4.皮肤黏膜表现
1700634896
1700634897
多数艾滋病早期表现为皮肤瘙痒症,患者均有皮肤黏膜感染、常见的黏膜感染有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皮肤感染有复发性单纯疱疹性口炎、慢性单纯疱疹性肛周溃疡、带状疱疹、水痘、皮肤真菌感染及甲癣等。同性恋患者可发生肛周尖锐湿疣和传染性软疣。83%患者在生殖器、头皮、面、耳及胸等处常可见脂溢性皮炎的鳞屑斑,面部常呈蝶形分布。卡氏肉瘤亦常侵犯皮肤和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浸润性结节。20%患者可见丘疹性皮疹,2~5mm直径大小皮色丘疹、不融合,常伴瘙痒。
1700634898
1700634899
5.肿瘤
1700634900
1700634901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为卡波济肉瘤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卡波济肉瘤是由卡波济肉瘤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数病例初起时皮肤上有单个或多个结节,呈粉红色、紫色,接着结节颜色加深、变暗、扩大,表面可有溃疡。发病部位多见于躯干、手臂、头面部、颈、腿。有些病人在黏膜、胃肠道和淋巴结也能出现典型的卡波济肉瘤。
1700634902
1700634903
6.小儿艾滋病的特殊表现
1700634904
1700634905
70%~80%小儿艾滋病来源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产道、哺乳),20%来源于输血、血制品,其表现为:①发育异常: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者胎儿可发生颅骨畸形,如小头、前额呈方形,鼻梁塌陷,眼裂小等,生长发育迟缓者,身高、体重降至同龄者标准以下。②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常表现为合并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HIV直接引起的脑病为主,条件致病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较成人少见。③慢性腹泻、衰竭、营养不良,腹泻可表现为反复发作,引起腹泻的原因可能是HIV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作用,也可以是条件性感染所致。④肺部病症:是小儿患者常见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多见的是肺卡氏孢子虫性肺炎和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⑤皮肤黏膜感染;75%患儿可发生复发性疱疹性口腔炎和念珠菌性口腔炎,20%左右患儿可发生念珠菌性食道炎。⑥淋巴结肿大等:79%患儿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直径>2cm无触痛,可持续数月数年,20%患儿可见对称性腮腺肿大伴血清淀粉酶升高。⑦恶性肿瘤:多见小儿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在患儿中为早期诊断依据。
1700634906
1700634907
五、实验室检查
1700634908
1700634909
(一)抗体检测
1700634910
1700634911
间接酶免疫检测(EIA),常用于初筛检测,试验方法要求敏感性高,不能出现假阴性,但允许有少量的假阳性,为此应挑选质量好的试验盒,最近又发展了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如明胶颗粒凝集法,乳胶凝集法,快速全血凝集法等,这些方法只需数分钟就可得结果。操作简便,步骤少,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结果易于判断,对数量大的检测较合适。目前有关文献报道,不仅从感染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HIV, 也可从尿和唾液中检测到抗-HIVIgG, 最近有报道检测抗HIVIgA, 亦有助于诊断。目前各种试验盒均同时能测抗HIV-1和抗HIV-2,常用方法如下:
1700634912
1700634913
1.酶联免疫法(ELISA)
1700634914
1700634915
其原理是将HIV抗原包被在96孔板上或其他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血清,如血清中有抗-HIV则与之结合,经洗涤后加入酶标抗人球蛋白IgG, 再加入底物,用显色来判定血清中是否有抗-HIV抗体,此法敏感性高,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故阳性者需用其他试剂盒重复做一次,如二次均阳性,则可判为阳性或进一步作蛋白印迹法确诊之。
1700634916
1700634917
2.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
1700634918
1700634919
(1)原理:HIV经粉碎后,其不同蛋白成分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按其蛋白分子大小排列于凝胶上,形成若干条特异的HIV蛋白区域,经印迹技术被转录于硝基纤维膜上,用适当浓度的不相关蛋白封闭非特异蛋白部位后,再与待检血清孵育,抗HIV特异性蛋白抗体与其对应的抗原蛋白相结合,经洗涤除去非特异结合的血清成分,再通过酶标抗人IgG和底物显色,出现有颜色的条带,然后根据不同带型为诊断提供较正确的信息,临床用来判断是否存在HIV感染。
1700634920
1700634921
(2)蛋白印迹法的判断标准:①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确证标准:在P24,gp41,gp120,gp160中出现2条以上区带阳性,可判断为阳性;②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阳性标准:有1条env区带加1条pol区带;或1条env区带加1条gag区带;或2条env区带为阳性时,均判断为确证试验阳性;③我国阳性确证标准为:至少有1条env(gp160,gp120,gp41)区带和1条pol(P65,p51,p32)区带;或至少有1条env区带和1条gag(p55,p24,p18)区带;或至少有1条env区带,1条gag区带和1条pol区带;或至少2条env区带。阴性者无病毒特异区带。可疑的标准是1条gag区带和1条pol区带;或只有gag区带;或只有pol区带。
1700634922
1700634923
(二)抗原检测
1700634924
1700634925
P24抗原的检测是用鼠的抗HIV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待检血清中有P24抗原就可与之结合,经酶标检测可鉴别阳性或阴性,可较早检测出HIV感染。
1700634926
[
上一页 ]
[ :1.700634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