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56882e+09
1700656882
1700656883
1700656884
1700656885
1700656886 进行自我疗愈不是一件容易事,没人应该独自面对这一切。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可以施以妙手、挽救他人生命,但我们若是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疗愈以便让我们能够全力向患者提供关爱,我们就会使患者缺少可持续的精神力量而无法求得彻底康复。
1700656887
1700656888 《解剖疾病》(Anatomy of an Illness)一书的作者诺曼·卡曾斯(Norman Cousins)对此深有感触。他曾被诊断出患有退行性胶原蛋白强直性脊柱炎(degenerative collagen disorder ankylosing spondylitis),但他坚信,若他离开医院、大量服用维生素C、保持心情愉悦,而不是依赖消炎药、止痛药和麻醉剂,就能够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幸运的是,他的医生正是他相互尊重的合作伙伴,也对他的决定保持赞同。
1700656889
1700656890 在《解剖疾病》一书中,卡曾斯医生这样写道:“我敢说,我的医生在征服病魔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鼓励我相信,我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都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合作伙伴。”
1700656891
1700656892 补充和替代疗法的安慰剂作用
1700656893
1700656894 悉心照料解释了为什么患者在进行补充和替代疗法治疗时,常会感到明显的病情好转。所谓的补充和替代疗法方法包括:针灸、中医、顺势疗法、草药、脊椎按摩疗法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疗法(modality)。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通常在对照循证医学原则时表现得“没有疗效”,换句话说,它们被认为是安慰剂。我相信很多这类治疗方法并未在存在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中经受住考验的原因是,即使是假针灸,只要照料得当,也能够获得与真正针灸相同的疗效。这是因为,正如凯普查克在前文中描述的那样,针灸的重点并不“在于针本身”。这两种针灸治疗都能够触发放松反应,使人减轻压力。归根到底,这是一件好事!
1700656895
1700656896 若西药体系在大部分情况下按照相同的方式运行,会是怎样呢?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时,我们所提供的关爱和慰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许与药品摄入同样有意义。
1700656897
1700656898 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讨论补充和替代疗法是否有效。若你的病患在采用顺势疗法后病症神奇地消失了,或者你是一个能量治疗师,观察到患者的自发康复,我并没有质疑这些疗法的实际功效。事实上,我认为,有很多妙手回春的实例目前尚无法解释,科学研究并没有弄清各种形式的医疗手段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1700656899
1700656900 与其对这些疗法嗤之以鼻,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非传统疗法之所以有时不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它们需要结合对疗法的积极信念、治疗师的悉心照料及其激发的放松反应,方能发挥出其既定疗效。也许这些疗法事实上是相当高效的,但并不是以我们通常所预期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
1700656901
1700656902 现在我想提供的建议是,既然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不管是采用常规药物、手术或是补充和替代疗法,这些手段也许都需要通过心理作用来发挥疗效。我们已经证明,很多常规的医疗手段并不比安慰剂更具功效,当然也有很多证据证明其疗效显著。这表明,有些常规疗法相对于仅仅保持积极信念和进行悉心呵护,确实能够起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大多数补充和替代疗法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似乎是因为积极信念、悉心照料及其触发的积极生理反应,即使这些不是其起作用的全部原因,也是主要因素。
1700656903
1700656904 这到底是真实的疗效还是治疗手段触发的放松反应
1700656905
1700656906 事实表明,真正的针灸不一定就比假针灸更有效。尽管有些临床针灸实例证明真正的针灸更具成效,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当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真正的针灸[12]或是假针灸[13],很多接受真正针灸的患者感到好转,但接受假针灸的患者同样如此。尽管人们相信这与正确的施针位置有关,但若针灸起作用更大程度上是与针灸师而不是与针灸技术有关呢?
1700656907
1700656908 研究结果表明,顺势疗法也许并不比安慰剂更具疗效,尽管众多临床数据之间相互矛盾。顺势疗法的原理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若存在某种物质对应健康人体内某种疾病的特定症状,那么只需要很小的剂量,就能够治愈患者的对应病症。荷兰的林堡大学(University of Limburg)对107个顺势疗法临床案例进行了元分析,他们得出结论,根据临床数据显示的趋势,顺势疗法也许比安慰剂更具疗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这一结果被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但是,一个更大规模、设计更加严谨的数据元分析对110个顺势疗法临床案例和110个对应的常规疗法案例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由瑞士的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主导,证明顺势疗法基本上没有超出安慰剂的疗效,这一结论发表于《柳叶刀》。面对这样相互矛盾的结论,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说法:具有治疗作用的并不是顺势疗法,而是顺势治疗师。
1700656909
1700656910 评论家对顺势疗法的元分析研究结果提出质疑,导致《柳叶刀》杂志发表声明,宣称这是“顺势疗法的末世”和“接近事实的真相”。但我还是想要指出,那些评论家提到这项研究,把它称为“为与补充疗法做区分而对数据进行扭曲的常规疗法实例”。若我们想要用经实践检验的医学体系来对那些不易采用常规手段进行分析的医疗方法进行评估,我们必须在分析结果时具有开阔的思维,尽管对于这些治疗方法,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仅仅因为我们不了解其中的生化体系运行机制,就对这些方法具存偏见,这种态度无疑是不科学的。
1700656911
1700656912 希望大家始终牢记,很多研究目前远未到完美无缺的程度。问题常常在于,有些人在进行研究时,想要进行完全双盲的实验,而这无论对患者还是实施者,都非常困难。尽管有些假针灸采用了足以乱真的“穴位针”,能够把针灸师都糊弄过去,但其他的很多对照试验也只能骗骗患者。
1700656913
1700656914 这样一来,事情就被糊弄过去了。研究表明,当医生得知病人接受的是哪种疗法时,他们会在无意中与病人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常规医学临床试验中都采用双盲设计,使研究人员和病人都不清楚究竟接受的是不是安慰剂治疗。这种区别使得对于补充和替代疗法的很多临床研究充满了偏见。
1700656915
1700656916 治疗的真实目的
1700656917
1700656918 我们不要被支离破碎的数据所迷惑。尽管目前尚不能对很多补充和替代疗法的机理进行生理学解释,但若我们能从生化体系的角度给出一个说得通的解释,是否还有必要刨根问底、追究其中具体的工作机制呢?我们知道,当病人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躺在手术台上,细心的医护人员专注于处理病情时,能够有效地减少病人的压力反应。因此我们习惯于每天散步,特别是在身体状况不佳时。我们同样知道,放松反应能够使人体产生有利的激素变化,进而恢复到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吗?
1700656919
1700656920 在医学常识中,我们将那些功效不如安慰剂的疗法称为“庸医的把戏”,但我们是否忘记了治疗的真正目的呢?我建议我们在对疗效进行评估时需要重新审视评价标准。只要患者能够感到明显好转,不管疗效是否超过了安慰剂,这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吗?难道缓解病状、治疗顽疾不是其最终目标吗?我们究竟是怎样达成这一目标真的那么重要吗?
1700656921
1700656922 我知道这很激进,但我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人。
1700656923
1700656924 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编者评论中,耶鲁大学教授戴维·施皮格尔(David Spiegel)博士对持怀疑态度的人提出了批评,怀疑论者认为,若补充和替代疗法的功效主要来自于安慰剂效应,那么这些疗法就应该归入骗术的范畴;但戴维博士指出:“若那些替代疗法医学体系能够在既往发展中对病症的常规疗法及医患互动的仪式化规律有所认识,这是否值得现代医疗体系学习借鉴?”
1700656925
1700656926 心理疗法的安慰剂效应
1700656927
1700656928 并不只有补充和替代疗法所获得的疗效可能主要来自于积极信念、悉心照料及其产生的放松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疗法可能是通过同样的方式使患者受益。当然,得到心理疗法治疗的患者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康复更快,这已经得到了临床数据的验证,但这一结果是否真的是心理疗法自身的功效?还是说心理疗法产生的放松反应源自患者的积极信念以及治疗师给予的关爱和支持?在放松状态下,身心不是更容易康复吗?
1700656929
1700656930 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对15名饱受焦虑和抑郁之苦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对照组接受的是大学教授的治疗,这些大学教授并未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培训。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相近,并未因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程度而表现出明显的区别,这一结果发表于《普通精神病学档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700656931
[ 上一页 ]  [ :1.7006568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