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79532
1700679533
冷知识:鸟的毛细胞在日常情况下也是可以再生的哦。
1700679534
1700679535
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年龄增长,每一天,我们的毛细胞数量都在减少,当年龄过了35岁时,已经很明显地不能与青少年那样听到很多高频声音了。有个英国大叔非常讨厌社区里老是在他家门口玩耍的小孩,就制作了一个会不间断发出高频声音的音响,放在他家门口。因为他已经听不到了,所以对他无影响,但小孩靠近时,就会听到那些烦人的高频噪音,然后逃跑。
1700679536
1700679537
大多数年轻人,只要不是因为耳朵受到严重的物理损伤或患过精神疾病,不是一天到晚、一周七天、几十年如一日都在那种分贝很高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基本上我们不认为会有什么严重的听力问题。当然,某些特殊的职业可能难以避免,譬如说,专业录音师就比同龄人的听力要差一些。
1700679538
1700679539
当要做专门针对老年的听觉的实验时,年龄超过50岁的志愿者均需要提前做一系列听觉测试,让我们掌握其听觉能力的情况。实际上,像是研究正常人类听觉的,参加我的实验的志愿者不能超过35岁,过了35岁的听觉能力已经不在最好的状态了,衰退最明显的就是高频方面。
1700679540
1700679541
不过不要太担心,这都是自然和正常的。毛细胞就是这样的消耗品。手机使用都会有损坏,人类衰老更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你过度地不正常使用毛细胞,譬如在过于吵闹的环境下生活,肯定会导致它更快速地消耗。
1700679542
1700679543
随着年龄增长,听力衰退极为正常。
1700679544
1700679545
但也不要因为年龄增长而过于难过,时间带来的不仅仅是衰老,还有日复一日而得到的宝贵经验。在第一章节中的“关于大脑的十大流言”中已经提到,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大脑认知功能可能会因为一些疾病出现问题,但大多数的认知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熟练。对于听力,年长者比年轻人的听觉注意力更加集中,换句话说,两者都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年长者因更熟练地控制注意力,听觉反而更加灵敏和准确。换言之,可能耳蜗没有年轻的时候灵敏了,有些区间的声音听不到了,但由于大脑处理声音的能力相较年轻时更强大,弥补了“硬件”的不足。
1700679546
1700679547
那从小学乐器的人听力会比常人衰弱吗?对于从小接受音乐训练的人,抱歉,你们的毛细胞肯定是比正常人衰弱得更快的,倒算不上损伤啦。但是!但是!你们的听觉皮层绝对比小时候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更加优秀。绝对不要小看听觉皮层。你可以这么想,虽然我用的照相机不是特别好,但要是Photoshop技术不错,稍微调一下,照片说不定要比用更好更新的照相机的人拍的照片还要出彩。
1700679548
1700679549
有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别人说话的能力更差,虽然耳朵是好的,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听觉注意力差于常人。而接受过长期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听觉注意力一定是优于常人的,因为在学习乐谱以及弹奏乐器时,一定会不断集中注意力在声音上。同时,会音乐的人的听觉工作记忆(简单来说就是短时间记住一些节奏、声音的特征等等)也会明显比普通人好很多。
1700679550
1700679551
长期听音量过大的激烈的音乐,肯定会对耳蜗里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消耗。但是,只要正常听音乐、上课、与人交流,正常人过了20岁,毛细胞就会很自然地减少,然后35岁会开始明显逐渐听不见高频的声音。
1700679552
1700679553
衰老对于听力来说,是很明显的,也极为正常。但是一般来说,要到50岁以后才会逐渐发觉,因为平时交流和欣赏音乐并不需要那么高频的听觉能力。
1700679554
1700679555
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请每天两三小时不间断地去听死亡金属吧!
1700679556
1700679557
大家都知道要“卫生用眼”,其实“卫生用耳”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老花眼,戴眼镜就好了,耳朵老化了,医生也很难帮助你。你想早早地戴助听器,甚至做手术装昂贵的人工耳蜗吗?
1700679558
1700679559
虽然助听器的发展已经很迅速,价格也越来越能够让人接受,但还是很不便宜(悄悄话:助听器在欧洲是暴利产业),而且戴着也很显眼。
1700679560
1700679561
现在大家觉得戴眼镜是很正常的,实际上这个概念就不正常。人的感知器官都非常脆弱,返厂重修的总是不如原装的好。不能因为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而放纵自己或自己的小孩哦。
1700679562
1700679563
听莫扎特的音乐,小孩更聪明?
1700679564
1700679565
难易程度
1700679566
1700679567
要想考得好,音乐要趁早,7岁分水岭,学了错不了。
1700679568
1700679569
——赵思家
1700679570
1700679571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莫扎特效应”,指的是如果胎儿或幼儿常听莫扎特的曲子,就会变得更聪明。这个理论提出之后,1998年美国乔治亚州州长Zell Miller(泽尔·米勒)甚至提议,每年财政预算划拨105,000美元给每一个在乔治亚州出生的小孩提供免费的莫扎特磁带或者CD。当然,1993年原本的那篇论文14,并没有说莫扎特会让小孩变得更聪明,而是说音乐能够使人的精神意象(mentalimage)和时间排序的能力变得更好。
1700679572
1700679573
精神意象是指长期记忆中具备的感知信息。譬如说对我来说最特别的视觉意象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年秋天外婆和妈妈带我去人民公园,我现在都还记得外婆牵着我的手,因为还很矮,我的手举得高高的。画面的中央是妈妈拿着小铲子和小口袋走在前面捡桂花,路的两边种满了桂花树,风一吹,金黄色的桂花跟下雨似的落在地上,铺得满地都是。可能因为是极其美丽的画面,那个年龄的其他东西我一丁点都不记得了,但就这个画面记忆如新。
1700679574
1700679575
还有一种精神意象,譬如说你某日傍晚回家路上经过小广场,第一次听了一遍《小苹果》,过了一个月,你坐在令人紧张的英语听力考场中,脑中回荡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火/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1700679576
1700679577
咱们回到1993年的那篇原论文来,精神意象和时间排序的能力增强后,在某个IQ测试中的空间推理部分得分就会变高。但现在的IQ测试只能反映一小部分的大脑能力,而且谈不上精确。所以不能片面地说,一个IQ测试中的某一个部分得分增高,智商就增高了。但当时一传十,十传百,到大众嘴边时,已经快变成“多听莫扎特,智商爆双百”。一时间,洛阳纸贵,莫扎特碟片稀。
1700679578
1700679579
虽然后来一系列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听莫扎特或者听其他古典音乐,会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什么长期帮助(至少现在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但是,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发现,在儿时经过系统并长期的音乐训练,会在某些方面,帮助小孩发展认知能力。
1700679580
1700679581
音乐训练帮助认知发展。2005年的一个实验发现,小时候参加正统的音乐训练会让孩子对音乐的情感加强,换句话说,更能理解音乐所传递的情绪和情感,虽然是个很小的大脑变化,但是是长期的。
[
上一页 ]
[ :1.7006795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