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06675e+09
1700706675
1700706676
1700706677
1700706678
1700706679 从小在家读书,连懒兔子这样的民间中医培训班都没上过的黄师傅说,虽然我的理论没有得到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但是我就是凭着“有湿气”三个字纵横江湖几十年,救人无数,终成一代名医,咋的?我的原理很简单——湿气伤的是什么?是脾胃!脾胃一伤,一切疾病皆有可能。
1700706680
1700706681 黄疸的病机要点就是湿邪阻郁。《金匮要略》:“黄家所起,从湿得之。”身体有湿后,或因为外感,或因为脾胃虚寒,或因为运化失调,脾胃气机紊乱,而造成了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无法正常代谢胆汁,胆汁外溢,从而全身发黄。
1700706682
1700706683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700706684
1700706685 1.感受外邪。感受风邪,密闭了毛孔,再加上湿气内阻郁热,造成肝的疏泄失职,胆汁浸淫。或者是直接感染了病毒(疫毒),伤到了肝血,发生急黄。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毒性肝炎,传染非常厉害。
1700706686
1700706687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肝炎都是传染的。只有病毒性肝炎才有很强的传染性,古代称之为“疫黄”。
1700706688
1700706689
1700706690
1700706691
1700706692 2.饮食损伤。吃东西非常随意,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饥一顿饱一顿。或者应酬太多,酗酒过度,这些都是特别损伤脾胃的行为。脾胃一伤,身体水湿代谢更差,导致内湿严重,蕴积生热。湿热蒸腾,而生黄疸。
1700706693
1700706694 3.中焦损伤。这个是指如果一个人本来就阳虚,或者因为生病而伤害了正气,就会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水湿不利。肾阳不足,肾水寒凉,加上湿气,就变成了寒湿。寒湿阻滞了胆的去路,造成胆汁外泄,而身体发黄。
1700706695
1700706696
1700706697
1700706698
1700706699 但如果这个人本来是阴虚,一直肝阳上亢,此时湿和热相结合就变为湿热,身体郁热发黄。
1700706700
1700706701 4.积聚内阻。积聚其实就是瘀血,或者是肿瘤阻滞了胆的通路,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
1700706702
1700706703 黄元御先生对黄疸的病机解释得很清楚——这个病源于脾湿,但病在肝。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正气虚弱,脾湿严重。如果阳气郁住了,就会变成湿热;如果阴气郁住了,就会变成寒湿。
1700706704
1700706705 黄师傅又说,这种湿热或者湿寒,如果是在经络里,我们就把皮毛打开,让它散出去;如果停留在膀胱附近,我们就让它从膀胱以尿的形式泻出去;如果在胸膈附近,我们就以呕吐的方式把它吐出去;如果在肠胃,我们就用药把它拉出去。根据温、凉、寒、热四种情况辨证用药,四条路总有一条适合它,把它清理出去也就是随手的事儿吧。
1700706706
1700706707
1700706708
1700706709
1700706710 现在中医一般把黄疸分为两种:阳黄和阴黄,分别指湿热、湿寒。
1700706711
1700706712 阳黄的特征为:“一身面目黄色鲜明,呈橘子皮色,身热口渴,心中烦热或懊恼,发热口苦,胸闷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溲赤黄短少,舌苔多黄腻,舌红且干。”
1700706713
1700706714 阳黄发病急,病程短。
1700706715
1700706716 阴黄的特征为:“面目黄色晦暗如烟熏,精神萎靡,乏力气短困倦,四肢不温,畏寒少食,大便溏薄,小溲不利,舌淡苔白,舌体胖有齿痕,脉多沉迟或沉细无力。晚期腹部胀满如鼓,或筋现脐突。”
1700706717
1700706718 阴黄发病缓,病程长。
1700706719
1700706720 清代医学家尤在泾认为:“胃热与脾湿,乃黄疸之源也。”所以说到底,除了病毒性的肝炎以外,其他的肝炎都是脾胃不调造成的而已。中医里没有甲、乙、丙、丁型肝炎,只有湿热和湿寒,最多就是再加上瘀血。所以中医治疗肝炎,先辨证再论治,治愈率很高。
1700706721
1700706722
1700706723
1700706724
[ 上一页 ]  [ :1.7007066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