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09935
1700709936
[116] 姚廷遴:《历年记》,见《清代日记汇抄》,1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700709937
1700709938
[117] 载《中华医史杂志》,1953(4),229页。
1700709939
1700709940
[118] 载《中华医史杂志》,1988(1),2~3页。关于瘴病在我国历史上的流行,可参见萧璠:《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1分,67~171页,1993;梅莉、晏昌贵、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地理学报》,1993(4);《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
1700709941
1700709942
[119] 参见李梦东主编:《传染病学》,19~21页;南京中医学院编:《温病学》,127~128页。
1700709943
1700709944
[120] 参见南京中医学院编:《温病学》,127页;孟澍江主编:《温病学》,104页;赵绍琴、胡定邦、刘景源编著:《温病纵横》,115页。
1700709945
1700709946
[121] 缪遵义:《温热朗照》,卷8,见《吴中医集·温病类》,291页。
1700709947
1700709948
[122] 戴天章:《瘟疫明辨》,卷2,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158页。
1700709949
1700709950
[123] 汝琴舫:《治瘟阐要》,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67页。
1700709951
1700709952
[124] 转引自王新华、潘秋翔编:《中医历代医话精选》,1025页。
1700709953
1700709954
[125] 邵登瀛辑:《温毒病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05页;汝琴舫:《治瘟阐要》,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67页。
1700709955
1700709956
[126] 佚名:《喉舌备要秘旨·喉部》,见《中国医学大成》,第6册,183页。
1700709957
1700709958
[127] 参见李梦东主编:《传染病学》,20页。
1700709959
1700709960
[128] 杨璇:《伤寒瘟疫条辨》,卷1,35~36页。
1700709961
1700709962
[129]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46页。
1700709963
1700709964
[130] 参见袁枚:《子不语》,卷4,96~97页。
1700709965
1700709966
[131] 参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239~240页。
1700709967
1700709968
[132] 隋霖:《羊毛瘟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582页。
1700709969
1700709970
[133] 刘奎:《松峰说疫》,卷3,174页。
1700709971
1700709972
[134] 参见郭志邃:《痧胀玉衡》,后卷,113页。
1700709973
1700709974
[135] 潘亦隽:《三松堂自订年谱》,见《三松堂集》,5a页,同治九年刊本。
1700709975
1700709976
[136] 嘉庆《贞丰里志》,卷下《杂录》,第6本,443页。这类记载疫情年表中亦多可见,可参阅。
1700709977
1700709978
[137] 《温毒病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06页。
1700709979
1700709980
[138] 袁枚:《子不语》,卷7,152页。
1700709981
1700709982
[139] 参见余新忠:《烂喉痧传入中国年代初探》,载《中国医史杂志》,2001(2)。
1700709983
1700709984
[140] 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2)。
[
上一页 ]
[ :1.7007099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