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10114e+09
1700710114 [11] 刘奎:《松峰说疫》,卷1,37页。
1700710115
1700710116 [12] 光绪《嘉善县志》,卷35,第2册,695页。
1700710117
1700710118 [13] 参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的相关讨论。
1700710119
1700710120 [14]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五》,46a、49a页,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1700710121
1700710122 [15] 道光《璜泾志稿》,卷7《杂缀志·灾祥》,第9本,197页。
1700710123
1700710124 [16] 吴文溥:《南野堂续笔记》,12b~13a页,嘉庆元年刊本。
1700710125
1700710126 [17]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2,15b~16a页,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1700710127
1700710128 [18] 嘉庆《贞丰里志》,卷下《杂录》,第6本,443页。
1700710129
1700710130 [19] 参见光绪《周庄镇志》,卷6《杂记》,第6本,591页。
1700710131
1700710132 [20] 光绪《黎里续志》,卷12《杂录》,第12本,478页。
1700710133
1700710134 [21] 比如桐乡的柳树芳就作有《苦旱行·疫火》一诗。见张应昌:《清诗铎》,卷15,498页。
1700710135
1700710136 [22] 道光《金泽小志》,卷6,第2本,481页。
1700710137
1700710138 [23] 参见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47页。
1700710139
1700710140 [24] 参见孟澍江主编:《温病学》,11~14页;南京中医学院编:《温病学》,17~19页。
1700710141
1700710142 [25] 参见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学说》,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3),181~183页。史在文中是从病因学说的角度加以总结的,故还包括伏邪说。
1700710143
1700710144 [26]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8页。
1700710145
1700710146 [27]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原序”,1页。
1700710147
1700710148 [28]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152页。
1700710149
1700710150 [29]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164页。
1700710151
1700710152 [30]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153~154页。
1700710153
1700710154 [31] 雷丰:《时病论·凡例》,7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700710155
1700710156 [32]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609页。
1700710157
1700710158 [33] 林之翰纂述:《温疫萃言》,卷1,23页。
1700710159
1700710160 [34] 莫枚士:《研经言》,卷4,见《中国医学大成》,第9册,557页。
1700710161
1700710162 [35] 章楠:《医门棒喝初集·医论》,卷2,70页。
1700710163
[ 上一页 ]  [ :1.7007101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