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0372
1700710373
[28] 金德:《烂喉丹痧辑要·丹痧经验阐解总论》,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1975页。
1700710374
1700710375
[29]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80页。
1700710376
1700710377
[30] 甘熙:《白下琐言》,卷9,10b页。
1700710378
1700710379
[31] 参见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载《近代史研究》,2002(5)。
1700710380
1700710381
[32] 张凤逵原著、叶子雨增订:《增订伤暑全书》,卷上,见《珍本医书集成·内科类》,17~18页。
1700710382
1700710383
[33] 余治:《得一录》,卷6,49b~50a页。
1700710384
1700710385
[34]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78~79页。
1700710386
1700710387
[35] 转录除周扬俊外,还可见于缪遵义:《温热朗照》,卷8,见《吴中医集·温病类》,290页;孔以立、龚绍林评:《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下,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102~103页等。至于征引则更是难以枚举。
1700710388
1700710389
[36] 同治《苏州府志》,卷24《公署》,第1册,57页。
1700710390
1700710391
[37] 《吴中医集·温病类》,420页。
1700710392
1700710393
[38] 嘉庆《新市镇续志》,卷4《杂记》,第24本,137页。
1700710394
1700710395
[39] 谢肇淛:《五杂俎》,卷6,1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00710396
1700710397
[40] 王士雄:《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65页。
1700710398
1700710399
[41] 民国《象山县志》,卷10《风俗考》,第6册,1887页。
1700710400
1700710401
[42]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33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700710402
1700710403
[43] 同治《鄞县志》,卷43《人物传》,7a页。
1700710404
1700710405
[44] 咸丰《紫隄村志》,卷2《灾异》,第1本,244页。
1700710406
1700710407
[45] 杜钟骏:《白喉问答·小引》,转引自李庆坪:《我国白喉考略》,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2),101页。
1700710408
1700710409
[46] 曹心怡:《疫痧正的·论因》,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2000页。
1700710410
1700710411
1700710412
1700710413
1700710415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第三节 传染方式
1700710416
1700710417
对于古人有关瘟疫传染方式的认识,迄今还未见有专门而系统的探讨,一些零星的论述,则多有误会。据笔者的总结,清人对瘟疫传染方式的观念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主流的理论体系化的认识,二是个别的由现实经验和实际观察得出的认识。
1700710418
1700710419
一、主流体系化的认识
1700710420
1700710421
贯穿于清人瘟疫理论的是对“疫气”的认识,实际上,当时各种文献往往以“时气”、“疠气”、“疫气”等名词来指代我们所说的瘟疫。他们认为,瘟疫的出现,是由天地间因各种原因生成的疫气所致[1],疫气熏蒸,为人所感触。感触的途径则主要由口鼻而入。从这一认识出发,时人必然会认为,瘟疫是通过气传播的,也就是说,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就是呼吸传染。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的理论体系化的认识。不过,现有医史学界的一些研究,则往往根据某些个别的论断,认为时人已认识到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吴有性《温疫论》的评注者认为:
[
上一页 ]
[ :1.7007103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