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0914
1700710915
[46] 《绍兴市卫生志》,109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700710916
1700710917
[47] 民国《新昌县志》,卷5《礼制·原风俗》,第1册,620页。
1700710918
1700710919
[48] 道光《武康县志》,卷5《地域志·风俗》,第1册,326页。
1700710920
1700710921
[49] 民国《太仓州志》,卷3《风土》,第1册,90页。
1700710922
1700710923
[50] 嘉庆《余杭县志》,卷37《风俗》,第2册,536页。
1700710924
1700710925
[51] 汤斌撰、王廷灿编:《汤子遗书》,卷9,见《四库全书》,第1312册,600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00710926
1700710927
[52] 光绪《嘉兴县志》,卷16《风俗》,6b页,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1700710928
1700710929
[53] 陈宏谟:《禁火葬檄》,转引自柳诒徵编:《江苏社会志初稿》,90页,苏州方志馆藏复印民国间铅印本。
1700710930
1700710931
[54] 光绪《诸暨县志》,卷17《风俗志》,2a~2b页,宣统三年刊本。
1700710932
1700710933
[55] 民国《川沙县志》,卷14《方俗志》,第4册,983~984页。
1700710934
1700710935
[56] 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0《卫生》,第2册,634页。
1700710936
1700710937
[57] 石韫玉:《独学庐诗文稿·四稿》,卷1《收葬无主之棺记》,26a~26b页。
1700710938
1700710939
[58] 参见余新忠:《清人对瘟疫的认识初探——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246~24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00710940
1700710941
[59] 民国《双林镇志》,卷15《风俗》,第22本上,556页。
1700710942
1700710943
[60] 就全国的情形来说,“明清时期的火葬风俗,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参见常建华:《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载《南开史学》,1991(1)。
1700710944
1700710945
[61] 《江苏省例》(同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转引自柳诒徵编:《江苏社会志初稿》,91页。
1700710946
1700710947
[62] 光绪《石门县志》,卷3《养育》,第2册,534页。
1700710948
1700710949
[63] 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劝戒近三录》,卷6,13b~14a页,咸丰元年刊本。
1700710950
1700710951
[64] 民国《双林镇志》,卷15《风俗》,第22本上,556页。
1700710952
1700710953
[65] 袁枚:《子不语》,卷24,571页。
1700710954
1700710955
[66]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祥异》,第3册,924页。
1700710956
1700710957
1700710958
1700710959
1700710961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第二节 余论
1700710962
1700710963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清代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密布的水网、稠密的人口等因素以及一些卫生习俗都非常有利于瘟疫的爆发、流行,在众多疫病引发因素中,灾荒和战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瘟疫发生的一种必要诱因,而人口在一定限度内则是影响瘟疫分布最为关键的因素。
[
上一页 ]
[ :1.7007109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