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2285
1700712286
[18] 民国《丹阳县续志》,卷17《善堂》,194~195页。
1700712287
1700712288
[19] 清末,清政府在实行新政时,借鉴西法,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次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其中有卫生一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见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9《职官五》,8790~8791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700712289
1700712290
[20] 雍正《宁波府志》,卷24《孝义》,1999页。
1700712291
1700712292
[21] 苏州博物馆等编:《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177、248页。
1700712293
1700712294
[22]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411页。
1700712295
1700712296
[23]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自序”,3页。
1700712297
1700712298
[24] 周郁滨:《珠里小志》,卷13《艺术》,第2本,581页。
1700712299
1700712300
[25]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10《人物·义行》,812~813页。
1700712301
1700712302
[26] 光绪《慈溪县志》,卷31《列传八》,684页。
1700712303
1700712304
[27] 光绪《平湖县志》,卷18《人物·列传四·方技》,1888页。
1700712305
1700712306
[28] 光绪《海盐县志》,卷18《人物传·孝义》,1978~1979页。
1700712307
1700712308
[29]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36《敦行》,第1本,383页。
1700712309
1700712310
[30] 顾震涛:《吴门表隐》,卷19,318页。
1700712311
1700712312
[31]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5《行义》,442页。
1700712313
1700712314
[32] 同治《苏州府志》,卷101《艺术》,2582页。
1700712315
1700712316
[33] 光绪《娄县续志》,卷18《人物志·艺术》,743页。
1700712317
1700712318
[34] 这则医案非叶天士所作,乃道光年间金德鉴的伪托。详细的辨析请参见余新忠:《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载《中华医史杂志》,2001(2)。
1700712319
1700712320
[35] 参见汝琴舫:《治瘟阐要·附前贤温病治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83页。
1700712321
1700712322
[36] 民国《象山县志》,卷30《志异》,3131页。
1700712323
1700712324
[37] 龚又村:《自怡日记》,卷21,见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465页。
1700712325
1700712326
[38] 有关这次大疫情况及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1)。
1700712327
1700712328
[39] 瘟疫按传染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四种形式。(参见王季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2页)
1700712329
1700712330
[40] 当然,这类救疗设施大多面向所有疾病,不过从开办的时间基本是夏秋两季来看,应该仍以疫病为主。
1700712331
1700712332
[41]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26《人物·艺术》,第37本,673页。
1700712333
1700712334
[42] 民国《杭州府志》,卷143《义行》,第8册,2727页。
[
上一页 ]
[ :1.7007122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