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2305
1700712306
[28] 光绪《海盐县志》,卷18《人物传·孝义》,1978~1979页。
1700712307
1700712308
[29]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36《敦行》,第1本,383页。
1700712309
1700712310
[30] 顾震涛:《吴门表隐》,卷19,318页。
1700712311
1700712312
[31]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5《行义》,442页。
1700712313
1700712314
[32] 同治《苏州府志》,卷101《艺术》,2582页。
1700712315
1700712316
[33] 光绪《娄县续志》,卷18《人物志·艺术》,743页。
1700712317
1700712318
[34] 这则医案非叶天士所作,乃道光年间金德鉴的伪托。详细的辨析请参见余新忠:《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载《中华医史杂志》,2001(2)。
1700712319
1700712320
[35] 参见汝琴舫:《治瘟阐要·附前贤温病治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83页。
1700712321
1700712322
[36] 民国《象山县志》,卷30《志异》,3131页。
1700712323
1700712324
[37] 龚又村:《自怡日记》,卷21,见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465页。
1700712325
1700712326
[38] 有关这次大疫情况及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1)。
1700712327
1700712328
[39] 瘟疫按传染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四种形式。(参见王季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2页)
1700712329
1700712330
[40] 当然,这类救疗设施大多面向所有疾病,不过从开办的时间基本是夏秋两季来看,应该仍以疫病为主。
1700712331
1700712332
[41]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26《人物·艺术》,第37本,673页。
1700712333
1700712334
[42] 民国《杭州府志》,卷143《义行》,第8册,2727页。
1700712335
1700712336
[43] 光绪《桐乡县志》,卷15《人物下·义行》,579页。
1700712337
1700712338
[44] 参见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载《安徽史学》,1998(4)。
1700712339
1700712340
[45] 余治:《得一录》,卷1,39b页。
1700712341
1700712342
[46] 《水木匠业兴修公所办理善举碑》,见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122页。
1700712343
1700712344
[47] 《四明长生同仁会条规及捐助花名碑》,见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辑》,268~26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700712345
1700712346
[48] 参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20~26、249页。
1700712347
1700712348
[49] 参见民国《杭州府志》,卷73《恤政四》,第5册,1480页。
1700712349
1700712350
[50] 民国《杭州府志》,卷73《恤政四》,第5册,1480页。
1700712351
1700712352
[51] 同治《苏州府志》,卷24《公署四·善堂附》,578页。
1700712353
1700712354
[52]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17《善举》,第3册,980~981页。
[
上一页 ]
[ :1.7007123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