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23786
说来不好意思,这个非常“孩子气”的头号“傻问题”,也是我曾经常常问的问题,并且往往搞得许多懂事的、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的大人们很为难。因为我就是个针灸的外行,尤其是我偶然卷入针灸研究的最初几年,几乎是每遇到一位针灸大夫,就问一遍。不单是中国的中医大夫,也问西方学过针灸的西医大夫。
1700723787
1700723788
答案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说像黄豆那样大,有的说像绿豆那样大,有的说像指甲那样大,不一而足。不过,最有趣的是,我得到了两个非常典型的答案。一个来自于东方大夫;另一个来自于西方大夫。
1700723789
1700723790
这位东方大夫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当时正在欧洲讲学,有五十多岁了。因为当时我是他的接待人,又与他年龄相近,再加上是私下聊天,所以就比较自在。听了我那问题之后,他不禁失笑,悄悄地对我说:“张老师,不瞒您说,您这个问题我当学生时就问过我的老师了。”我听了很高兴,赶紧问:“你老师怎么说?”他说:“被我老师狠狠地骂了一顿,于是,这辈子我就再也不敢问了。”这好像不是一个答案,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答案。两千年来,中国人在孔先生的教导下,学会了尊重权威,学会了不让老师为难。从那之后,我也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也懂事了许多,再也不向中国大夫们提这个“孩子气”的“傻问题”,免得老是让别人为难。
1700723791
1700723792
然而,从另一位西方大夫那儿,我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非常自信的答案。这位西方大夫是德国人,年轻时受过良好的西医教育,又是医生世家,父亲还是电子针灸的发明人。当我问到腧穴的形状和大小时,他面无难色,立刻给我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哦!腧穴是正圆形的,直径为2.5毫米。”他的自信让我有点吃惊。不过,后来当我看他的电针仪时,就明白了,那电针仪探头的顶部是平的,正圆形,直径就是2.5毫米。这真是典型的德国风格。
1700723793
1700723794
显然,这两个答案都不是好答案。真正让我停止问这个“傻问题”的,还是一位名叫贝克(R .O .Becker)的美国大夫,也是纽约大学的教授。他不但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已经问过了这个“傻问题”,并且还自己设计了专用仪器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上,他也做了至今最漂亮的实验结果(图6-1)。这个实验结果不但回答了我的“傻问题”,而且告诉我,我的问题不单是个“傻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错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我这个傻问题,错问题,到底错在哪里?
1700723795
1700723796
1700723797
1700723798
1700723799
图6-1腧穴的形状和大小:腧穴周围的电导等值线(R .O. Becker,1960)
1700723800
1700723801
图6-1a是大肠经上合谷穴的电测定记录;图6-1b是三焦经上的阳池穴电测定记录。记录纸上写的数字是相对电导值。每张记录纸中有一个中心点,也就是腧穴的中心,它的相对电导值定为100%,也就是定为1.0。围绕这个中心,可以看到圈圈的电导等值线,分别标为0.9、0.8、0.7、0.6……也就是分别具有90%、80%、70%、60%……的相对电导值。
1700723802
1700723803
如果我们把这种电导等值线看成是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就可以看出,原来穴位并不像针灸铜人上的小洞洞,具有清楚的边界和明确的深度;而是像一座边界不清的小山峰。
1700723804
1700723805
所以,我的那个问题“穴位到底有多大”不但是个“傻问题”,而且是个“错问题”。就如我们不应该问“山顶的面积有多大”,因为山顶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点,没有面积。反之,如果我们一定说一个山顶的面积,那我们就首先要明确,我们打算选择哪一条“等高线”,然后才能算出面积来。
1700723806
1700723807
同样地,如果我们一定要问“穴位面积到底有多大”,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明确,到底打算选择哪一条“等值线”。例如,在图6-1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选择0.9线、0.8线、0.7线、0.6线或0.5线,我们就会对同一合谷穴,算出完全不同大小的面积。
1700723808
1700723809
不过,让我很高兴的是,问“经络有多宽?”这个“傻问题”的人还很不少。除了美国纽约大学的贝克教授之外,还有中国北京大学的张仁骥教授。有趣的是,他们两个人,一个测出了经络的纵切面,一个测出了经络的横切面。真是东西合璧,把整个经络的形状表达得清清楚楚(图6-2)。
1700723810
1700723811
1700723812
1700723813
1700723814
图6-2用电导测量得到的经络形状
1700723815
1700723816
a. 经络的纵切面(R. O. Backer,1960)
1700723817
1700723818
b. 经络的横切面(张仁骥,1990)
1700723819
1700723820
图6-2的结果表明,经络并不是像针灸铜人身上或古书上画的那样,是一条细细的线;也不像现代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曾经想象过的那样,是像血管、淋巴管或神经纤维那样边界清晰的管道;而是边界模糊的一个条状区域,中轴线上的电导最好,从中轴线走向边缘时电导逐步下降。从图6-2a的电导记录曲线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经络就像一座山脉似的东西,而腧穴则像这条山脉上一座座的山峰。
1700723821
1700723822
这就是经络电测量的结果,相当客观,重复性也极好。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结果比针灸铜人或古书更客观,更为可靠。当然,电测的结论是有点奇怪,这结论就是,经络就像一条肉眼看不见的小山脉,而腧穴就如这座小山脉上一座座肉眼看不见的小山峰,穴位的中心就是小山峰的山顶。
1700723823
1700723824
其实,也不单是电导测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声测量(见图5-11)、同位素测量(见图5-14)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见本书第五章)也表明,感传线也不是一条边界清晰的细线,而是有2~5毫米的中间部和2~5厘米的边缘部。1986年,具有流体力学背景的中国科学家张维波测定沿经络的低流阻通道时,也得出了经络中间带流阻最低,走向边缘部时流阻逐步升高的结果。
1700723825
1700723826
所以,这许许多多实验都表明:经络就像一条肉眼看不见的小山脉,而腧穴就如这座小山脉上一座座肉眼看不见的小山峰。这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也是非常决定性的一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看不见的彩虹、听不见的音乐”。
1700723827
1700723828
第二个傻问题:“经络和腧穴会不会移动地方?”
1700723829
1700723830
显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常“孩子气”的“傻问题”。因为,不论翻开哪一本针灸教科书,所有腧穴的位置,所有经络线的走向,都用图画得一清二楚;书上不但用图,还详细地用文字描述了如何用“同身寸”测出腧穴的正确部位。对于这样清清楚楚的事,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1700723831
1700723832
当然,这个“傻问题”还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武侠小说,例如像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中的西毒欧阳锋,练功走火入魔,全身的穴道都错了地方。不过,人们也会想到,那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编造出来的故事,怎么可以当真。如果把这些当真,那不但一点没有科学态度,也真是太孩子气了。
1700723833
1700723834
不过,在这儿,我还是请读者再翻到本书第五章。其中的图5-4可不是从武侠小说上抄来的,而是中国著名的针灸研究专家李定忠教授观察得来的,其可靠性是不用怀疑的。而从图5-4中可看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经络可以大幅度改变路线,当然,腧穴的位置也会随之大幅度地改变。看来,小说家们也不完全是胡诌的,用艺术家的话来说,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就是说,是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再添上了他们的想象和艺术加工。
1700723835
[
上一页 ]
[ :1.7007237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