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018e+09
1700730018
1700730019 张令韶:此节言寸口脉微而缓,主卫气疏而荣血盛也。卫气疏则不能卫于肤表,故其肤空。缓为胃之本脉,故为胃气实,实则消谷引食,故谷消而水化也。谷入而消则淫精于脉,脉道乃行也;水入而化则水精四布,其血乃成也。夫荣血借中焦水谷之气而生,水谷之气盛则荣血亦盛矣。荣血独盛而不与卫谐,则其肤必疏。荣卫不相将,则三焦无所仰,不能循行经脉,而与经相绝矣。阳密乃固,阳不密则不能为阴之固守而崩堕矣,故名曰血崩。
1700730020
1700730021 [按语] 成无己、《金鉴》、张令韶等注,文字虽略有差异,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均能说明问题,对于理解本条内容都有一定帮助。至于有些注家指摘成氏“合和于血”的说法为“欠莹”,其实这并非成氏杜撰,而是引自《针经》,同时也符合《伤寒论》原文“水入于经,其血乃成”的精神,因此,这种指摘是不符实际的。关于“三焦绝经”的“经”字,成氏与《金鉴》都训经为常,成氏解为“三焦绝其常度”,《金鉴》解为“气血失其经常之道”,都较合理。张氏训经为经脉,解成“三焦无所仰,不能循行经脉,而与经相绝”,似欠确切。
1700730022
1700730023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72)
1700730024
1700730025 [语译] 趺阳脉微而且紧,紧为邪寒,微是气虚,微和紧相合,就会呼吸短促。
1700730026
1700730027 [提要] 里气虚寒,可致短气。
1700730028
1700730029 [浅释] 趺阳脉微而紧,当是指轻按微而无力,重按紧而有力,由于气虚,故浮微,里寒故沉紧,趺阳脉候脾胃,脾胃既虚且寒,则土不能生金,而肺金失养,肺气虚而不利,因而短气。这里的脉微而紧,与“太阳病篇”抵当汤证的“脉微而沉”相近,不应理解为微紧,微与紧不可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注家微与紧并提,是不符实际的。
1700730030
1700730031 [选注] 张隐庵:趺阳者,阳明之胃脉也。以寒邪而病阳明,故紧则为寒,中土虚而脉微,故微则为虚,既虚且寒,则阳明中土之气,不能上合于肺以司呼吸,故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1700730032
1700730033 张令韶:此言肺主气而又借中土以司呼吸也。趺阳脉微而紧,则中土虚寒矣。微紧相搏,则既虚且寒,肺气无所资,上下不相接续而短气矣。
1700730034
1700730035 黄坤载: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胃气之寒,微则为胃气之虚,微紧相合,虚而且寒,浊阴凝塞,清气不升,则为短气。
1700730036
1700730037 《金鉴》:脉见浮微而沉紧,虚寒之诊也。趺阳胃脉,似有似无为阳虚,重按似紧为中寒,胃阳虚寒则短气矣。紧脉主痛,而不痛者,以紧兼微,虽紧不劲,故不痛也。
1700730038
1700730039 [按语] 诸家均以趺阳脉微而紧为中焦虚寒,中焦虚寒何以会发生短气,二张责之于肺虚,黄氏认为是浊阴凝塞,清气不升,着眼点尽管不同,但都能言之成理,足资参考。不过,对于微紧相搏,仅是顺文释义,则嫌失之笼统。惟《金鉴》具有卓见,明确提出了“浮微而沉紧”,浮沉属脉位,微紧为脉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微紧并见的问题。然而它又提出“以紧兼微,虽紧不劲”,又复蹈微紧混同的错误。
1700730040
1700730041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①。(73)
1700730042
1700730043 词解 ①厥逆:四肢厥冷不温。
1700730044
1700730045 [语译] 少阴脉弱而且涩,弱则心中微烦,涩则手足逆冷。
1700730046
1700730047 [提要] 少阴阴血虚,致微烦厥逆。
1700730048
1700730049 [浅释] 少阴属肾,是阴阳气血的根本,少阴脉弱而无力,是属阴虚,阴虚生热,热扰故微烦。涩为血少,流行不畅,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厥冷。
1700730050
1700730051 [选注] 方中行:弱为虚损而不足,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少阴,故虽烦亦微也。涩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1700730052
1700730053 《金鉴》:少阴脉弱而涩,弱者肾阴虚,故微烦也;涩者脉道滞,故肢冷也。
1700730054
1700730055 张隐庵:少阴脉弱,则心血内虚,少阴脉涩,则生阳不足。弱者微烦,心血虚而内烦也;涩者厥逆,阳不足而厥逆也。少阴下为生气之原,上主心包之血,故主血而主气者如此。
1700730056
1700730057 黄坤载:少阴脉弱而涩,弱则血虚而微烦,涩则血寒而厥逆也。
1700730058
1700730059 [按语] 诸家对少阴脉弱为阴血虚的认识是一致的,而对脉涩厥逆的机制,则分歧很大,方氏、《金鉴》认为是血少、脉道滞,张氏认为是阳不足,黄氏认为是血寒。就一般脉理而言,阳不足应是脉微,血寒应是脉细,四逆汤证脉微,当归四逆汤证脉细欲绝,可资佐证。由此可见,方氏与《金鉴》的注释比较恰当,而阳虚、血寒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1700730060
1700730061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74)
1700730062
1700730063 [语译] 趺阳脉伏匿不见,这是脾胃的功能失于升降,故身冷而皮肤不柔和。
1700730064
1700730065 [提要] 脾不升降,致身冷肤硬。
1700730066
1700730067 [浅释] 脾胃为荣卫生化之源,趺阳脉不出,是胃气大虚而脾不能健运,以致荣卫之气不得上下周流,卫气不温分肉,所以身冷,荣血不濡肌肤,所以皮肤硬。
[ 上一页 ]  [ :1.7007300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