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0273
[选注] 成无己: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1700730274
1700730275
王朴庄:四时失其正气,必即时发病,而长幼多相似,故曰时行。言外见治时行与伤寒有别;而伤寒之病,又有重感时行者,不可不审也。
1700730276
1700730277
[按语] 成、王二氏对时行病的看法是一致的。而成氏提出时行之气为病,不同于暴厉之气,王氏指出伤寒之病,又有重感时行者,对于病因学的认识,都有一定参考意义,临床诊疗确实不应该忽视。
1700730278
1700730279
夫欲候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①占②之。九月霜降③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④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⑤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83)
1700730280
1700730281
词解 ①斗历:“斗”是星宿中的北斗,“历”是历法。古人根据观察斗柄所指方向,以决定季节,如斗柄东指,是春季,南指是夏季,西指是秋季,北指是冬季。随着斗柄转指的方向,而测知季节的递变,故称之为“斗历”。所谓“斗柄”是北斗七星中第五、六、七三星所组成,其形排列如勺,是以又称“斗勺”。
1700730282
1700730283
②占:测也,候也。
1700730284
1700730285
③~⑤霜降、雨水、惊蛰:均是农历的节气名称,详见篇首二十四节气表中。
1700730286
1700730287
[语译] 如果要了解四季正常气候所导致的疾病,和不正常的疫气所造成疾病的方法,都应当按照斗历来测候、推算。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天气就应该逐渐寒凉,到了冬天就要更加寒冷,一直到了第二年正月雨水节以后,方才渐渐解除。所以称为雨水节,因这时冰雪已经溶解而成雨水的缘故。到了二月惊蛰节后,气候逐渐暖和起来,到夏季转为炎热,到了秋季便又开始凉爽。
1700730288
1700730289
[提要] 根据斗历推算节气变化,借以测知四时发病的因素。
1700730290
1700730291
[浅释] 四时各有主气,在四时气候正常情况下,感受其主气而发病的,称为正气为病,因四时气候反常,而造成疾病流行,称为时行疫气,两者虽然同属于外感病,但临床证治却有很大不同,必须正确区分。如何才能分清四时正气为病与时行疫气为病?首先应了解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本条就是讨论四时各种时病的总冒。
1700730292
1700730293
[选注] 成无己: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
1700730294
1700730295
汪苓友:四时正气,即上第三节云,四时之气也。时行疫气,即上节云时行之气也。成注既言时行之气,又言温与疫者,误也。温,即冬时应寒而反大温之温,下文云“冬温”是也。况此节正文无温字,若言是春温,误之误矣。疫,即三时反寒反凉之气,下文云“寒疫”是也。
1700730296
1700730297
王朴庄:四时正气为病,即伤于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之气也。时行疫气,即上文反寒反凉等语,是四时不正之气,以长幼病多相似,一如徭役,故疫字从役也。
1700730298
1700730299
[按语] 成氏注时行疫气,分为时行之气、伏寒化温与暴厉之气三种,未免曲解,汪氏驳之,极是。王注直接了当,概念清楚,尤足纠正成氏之误。
1700730300
1700730301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①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②,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84)
1700730302
1700730303
词解 ①春分:是农历二月中节气名称之一。
1700730304
1700730305
②重沓:重复、杂沓的意思。
1700730306
1700730307
[校勘] “名为冬温”,成本作“名曰冬温”。
1700730308
1700730309
[语译] 从霜降节以后,至春分节以前,凡是因触冒霜露,身体感受寒邪而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之间,气候还不太冷,发病比较轻浅;十一月、十二月间,气候已经非常寒冷,发病必然严重。正月、二月之间,寒冷逐渐解除,发病也较轻微。这都因冬时调摄不当,恰巧感受寒邪,而即时发作的疾病。如果是因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发病的,就名叫冬温。冬温的病邪和伤寒完全不同,而且冬温的发病有迟有早,更是相互重复杂沓,病势有轻有重,所以治法也不相同,它的证候可参考以下篇章内容。
1700730310
1700730311
[提要] 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
1700730312
1700730313
[浅释] 本条指出冬季的时病,不但有伤寒,而且有冬温,伤寒是感受冬季当令之寒邪而病,属于正气为病,冬温由于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病,属于时行之气为病,二者在病因上截然不同,所以说“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1700730314
1700730315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也就是深秋到早春这一段时间里,容易患伤寒病,但是九月、十月的寒气尚微,与正月、二月的寒气将解,虽然感寒而病,病情亦必轻浅,决不会像十一月、十二月严冬季节伤寒病那样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病情轻重与季节时间的关系。冬时伤寒如此,其他季节的时病也可以此类推。当然这仅是发病因素之一,此外,如病人的体质状况和所处环境等等,对于病情都有影响,不能仅据此一点就下诊断结论,而应当综合各个方面来分析判断,才能避免片面。
1700730316
1700730317
[选注] 汪苓友“体中寒”,《伤寒缵论》作“体虚中寒”,甚通。夫寒为冬月之正气,正气何能伤人,其为寒中者,因其人体气先虚故也。
1700730318
1700730319
王朴庄:此言冬时之时行也。非节之暖,必挟燥火,为冬时不正之气,过甚则成毒矣。伤寒者,伤于冬之正气,正气者非毒,以其杀厉,故成毒。然与冬温之毒大异,冬温宜辛凉,伤寒宜辛温,治不同也。
1700730320
1700730321
[按语] 汪氏对《伤寒缵论》体中寒应是体虚中寒的主张颇为赞同,提出“正气何能伤人”的疑问,认为必然是体气先虚,邪始得伤。果如所说,那么,四时正气为病都是必兼体虚了。应当明确这“虚”字,意指调摄不慎,外邪有隙可乘,不一定都是体虚,可见将体中寒改为体虚中寒,并不十分妥切。王氏将冬温与伤寒对比,补充出冬温宜辛凉,伤寒宜辛温,符合临床实际。
1700730322
[
上一页 ]
[ :1.7007302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