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308e+09
1700730308
1700730309 [语译] 从霜降节以后,至春分节以前,凡是因触冒霜露,身体感受寒邪而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之间,气候还不太冷,发病比较轻浅;十一月、十二月间,气候已经非常寒冷,发病必然严重。正月、二月之间,寒冷逐渐解除,发病也较轻微。这都因冬时调摄不当,恰巧感受寒邪,而即时发作的疾病。如果是因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发病的,就名叫冬温。冬温的病邪和伤寒完全不同,而且冬温的发病有迟有早,更是相互重复杂沓,病势有轻有重,所以治法也不相同,它的证候可参考以下篇章内容。
1700730310
1700730311 [提要] 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
1700730312
1700730313 [浅释] 本条指出冬季的时病,不但有伤寒,而且有冬温,伤寒是感受冬季当令之寒邪而病,属于正气为病,冬温由于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病,属于时行之气为病,二者在病因上截然不同,所以说“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1700730314
1700730315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也就是深秋到早春这一段时间里,容易患伤寒病,但是九月、十月的寒气尚微,与正月、二月的寒气将解,虽然感寒而病,病情亦必轻浅,决不会像十一月、十二月严冬季节伤寒病那样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病情轻重与季节时间的关系。冬时伤寒如此,其他季节的时病也可以此类推。当然这仅是发病因素之一,此外,如病人的体质状况和所处环境等等,对于病情都有影响,不能仅据此一点就下诊断结论,而应当综合各个方面来分析判断,才能避免片面。
1700730316
1700730317 [选注] 汪苓友“体中寒”,《伤寒缵论》作“体虚中寒”,甚通。夫寒为冬月之正气,正气何能伤人,其为寒中者,因其人体气先虚故也。
1700730318
1700730319 王朴庄:此言冬时之时行也。非节之暖,必挟燥火,为冬时不正之气,过甚则成毒矣。伤寒者,伤于冬之正气,正气者非毒,以其杀厉,故成毒。然与冬温之毒大异,冬温宜辛凉,伤寒宜辛温,治不同也。
1700730320
1700730321 [按语] 汪氏对《伤寒缵论》体中寒应是体虚中寒的主张颇为赞同,提出“正气何能伤人”的疑问,认为必然是体气先虚,邪始得伤。果如所说,那么,四时正气为病都是必兼体虚了。应当明确这“虚”字,意指调摄不慎,外邪有隙可乘,不一定都是体虚,可见将体中寒改为体虚中寒,并不十分妥切。王氏将冬温与伤寒对比,补充出冬温宜辛凉,伤寒宜辛温,符合临床实际。
1700730322
1700730323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85)
1700730324
1700730325 [语译] 从立春节以后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出现突然的严寒,也没有结冰落雪,却有人发生高热的疾病,这是由于春天的阳气上升,激发了冬季伏藏的寒邪,而变成温病。
1700730326
1700730327 [提要] 春季伏气温病的发病机制。
1700730328
1700730329 [浅释] 立春节以后,天气由寒冷逐渐转为温暖,这时发生的高热疾病,既不同于感寒即病的伤寒,也不都是春时正气为病的温病,有些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没有即时发病,而伏藏体内,至次年春季阳气升发之际,激动伏寒外发,而变为温病,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伏气温病。感寒之因虽同,而发病的季节和病的性质已经改变,所以特提出“变为温病”,以期引起注意。
1700730330
1700730331 [选注] 成无己: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1700730332
1700730333 王肯堂:《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外邪唤出内邪也。
1700730334
1700730335 [按语] 王氏解释本条和成氏一样,都是引用《内经》这条原文,只是又增加“外邪唤出内邪”一语,大多认为即后世温病学说的“新感引动伏邪”,细玩王氏“外邪”之意,似指春天阳气升发,所以说“唤出内邪”。因此,不应与“新感引动伏邪”说完全等同。
1700730336
1700730337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①,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86)
1700730338
1700730339 词解 ①为寒所折:“折”,伤害的意思,即被寒邪所伤害。
1700730340
1700730341 [语译]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节以前这一时期,天气如果骤然寒冷,由此而得的热病,都是时行寒疫。三、四月间或有天气骤寒,这时阳气还较微弱,如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还是比较轻微。五、六月间,阳气已经旺盛,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就必严重。七、八月间阳气已经渐衰,受了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也必轻微。寒疫与温病、暑病有些相似,但治法却有显著的区别。
1700730342
1700730343 [提要] 指出寒疫病的原因,并说明其热势的轻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1700730344
1700730345 [浅释] 本条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为寒疫的定义,所谓寒疫,是由于非时暴寒引起的流行热病。当春分至秋分这一阶段中,气候应该温暖炎热,却骤然寒冷,这是不正之气,伤人致病即属于时行之类,与四时正病不同。第二,指出寒疫病热势的轻重,决定于当时阳气的盛衰,如果阳气已经外盛,则热势必然严重,相反的,阳气尚弱或已衰减,虽然受到暴寒所伤,而发热也必较轻。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不能视为绝对。第三,本病虽属热病,在发病季节和发热症状方面,颇与温病、暑病相近似,但其病因为非时的暴寒,与温病、暑病的病因迥异,所以治法截然不同,应该明确分别。
1700730346
1700730347 [选注] 王肯堂:此辨时行与伤寒相似,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1700730348
1700730349 汪苓友:此亦时行之气,即前第九节云:春时反寒,夏时反凉者是也。然不曰春寒夏凉病,而曰寒疫者,此是外寒之气,郁其温热故也……成注云:此是疫气,夫冬温独非疫耶?大抵时行之反气皆是疫,何也?气与时反,人不及备,所以病无长幼,率多相似,如徭役之役,字从殳者,乃省文也。此非若正气之伤人,必待体虚而后中也。
1700730350
1700730351 又:按本节云寒疫轻重,以三四五六七八月阳气盛衰立论,其言亦不可拘。即如十月为纯阴,阳气已敛,斯时为寒所折,其病竟不发热者耶?倘其人病中寒,或不发热,若是伤寒,吾恐其病热,比之五六月时其势更盛,难言轻矣。
1700730352
1700730353 王朴庄:此言时行之寒疫也。不当寒而寒,则阳气为寒所折而为壮热,热盛于表,病与温暑相似,然必先解外寒。初起时,急用老君神明散、务成子萤火丸、东坡圣散子、《准绳》神效沃雪丹服之,不可迟也;内热甚者,大青龙汤。
1700730354
1700730355 吴绶:寒疫,乃天之暴寒为病也。凡四时之中,天令或有暴风寒之作,人感冒而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证与正伤寒同,但暴寒为轻耳。治法:若初作头疼憎寒拘急,或呕逆恶心,中脘痞闷,或饮食停滞不化,或腹中作痛,未发热者,宜藿香正气散增损一二味主之。若已发热者,宜用十味芎苏散汗之。若身痛骨节疼而发热者,宜人参羌活散加葱白、葛根、生姜以汗之;或神术汤亦可。若有自汗,不宜再汗之,宜九味羌活汤主之。
1700730356
1700730357 [按语] 王肯堂着眼于辨证,指出“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异”,深得要领。汪苓友对寒疫热势轻重取决于时令阳气盛衰之论,提出“亦不可拘”的商榷意见,亦颇中肯,但是主张寒疫都是外寒郁其温热,则失之偏颇而不符实际。关于寒疫的治法,王朴庄所补充的方剂,乃转引自《伤寒总病论》、《类证活人书》等医籍,缺乏实用价值;吴绶所述的内容具体翔实,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 上一页 ]  [ :1.7007303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