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378e+09
1700730378 ⑦秋冬养阴:饮食居处,注意以温以热,旨在扶阳以配阴,勿使阴气太过,称为养阴。
1700730379
1700730380 ⑧必婴暴疹:婴,触也,得也。疹,义同病。必然会得急性疾病。
1700730381
1700730382 ⑨飱泄:指脾胃虚弱的泄泻。
1700730383
1700730384
1700730385
1700730386
1700730387 阴阳升降十二月卦象图
1700730388
1700730389 [语译] 节气变化大约十五日变换一次,所以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在四时之中,每一时都有六个节气,四六共有二十四气。但气候的变迁,也不一定和季节完全一致,有的节气已到,气候应当随之改变而没有改变,有的节气未到,气候不该变化却提前改变了,有的节气已经更换,而先前候还是不去,有的节气至而气候太过,这些都是造成疾病的因素。但是天地动静阴阳鼓击的变化,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四时季节各有相对固定的正常气候,一般由春季的温暖,发展为夏季的暑热,秋季的清凉,发展为冬季的严寒。因此,冬至以后,阳升阴降;夏至以后,阳降阴升。这就表明冬至夏至是阴阳二气接合之时,而春分秋分是阴阳分离之时。人如果不能适应节气的阴阳升降离合变化,就容易患病。所以懂得养生的人,春夏二季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二季注意保养阴气,正是顺应天地阴阳刚柔的特性。不懂得养生的人,就容易触冒寒暑,发生急性病变。要知这些毒烈的致病因素,侵犯于那一经,会发生那些病,应经过详细诊察来决定处治方法。因而春季感受风邪,夏季就会发生泄泻,夏季感受暑邪,秋季就会发生疟疾,秋季感受湿邪,冬季就会发生咳嗽,冬季感受寒邪,春季就会发生温病。这种必然的道理,难道不应该考究明白?
1700730390
1700730391 [提要] 讨论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及与外感疾病的关系。
1700730392
1700730393 [浅释] 大气的运行,以五日为一候,三候谓之一气,十五日得一气,因而十五日为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皆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一年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这一变化规律只是大致如此,而不是绝对的,气候的变化与节气规定常会不相对应,有时应至而仍不至,有时不应至而至,有时至而太过,这样的气候,容易使人致病,因此成为病气。一年四季的气候,所以会有季节性的变化,其形成机制总不外乎阴阳二气的鼓动击迫,升降消长,阴极必生阳,阳极必生阴,因而形成寒来暑往无穷的往复。在二十四气中,二至、二分尤为紧要,夏至一阴生,开始阳降阴升,冬至一阳生,开始阴降阳升,所以称为阴阳相合;春分阳气开始超过阴气,于是气候转温,秋分阴气开始超过阳气,于是气候转凉,所以称为阴阳相离。由于二至、二分是节气变化的主要环节,所以特举八卦的爻象来说明,其余节气可以类推。当节气变换的时候,如果不能适应,就容易感触而病。因此,养生的原则,首先要适应时令变化,《内经》说:“养生者,必顺于时。”就是对养生原则的概括。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天地之刚柔,则是“必顺于时”的具体要求。然而如何养阳,如何养阴?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春夏宜温以助阳,秋冬宜凉以助阴,似乎颇有理致,实际与必顺于时的精神是相背的,而且释养为助,显然不够恰当。另一种主张是春夏的饮食居处注意以凉以寒,勿使阳气太过;秋冬的饮食居处注意以温以热,勿使阴寒太盛,庞安常、成无己等皆执此说,无疑是正确的。当然,无论以凉以寒,以温以热,仍须注意适度,否则,还是不能达到“养”的要求。
1700730394
1700730395 至于“春伤于风,夏生飱泄”等病,乃引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在说明疾病的发生,往往有它的远因,以证明顺时养生的重要意义。
1700730396
1700730397 [选注] 成无己: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700730398
1700730399 又:《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
1700730400
1700730401 又:《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
1700730402
1700730403 又: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于卦为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乾卦为用,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于卦为姤,言阴得遇阳也……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故曰离。”
1700730404
1700730405 又: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焉。”
1700730406
1700730407 又:《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从其根故也。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1700730408
1700730409 王朴庄:冬至于卦为复,五阴聚而一阳为主,阴合于阳也。夏至于卦为姤,五阳聚而一阴为主,阳合于阴也。春分卦为大壮,四阳进而二阴渐退,阴离于阳也。秋分卦为观,四阴进而二阳渐退,阳离于阴也。阴阳消长之机,日夜不息,人在气交,苟不得养,未有不病者,况天地之气候亦有乖戾之时,则病气更为迭变矣。盖阳长之时,预为阴生于午之根,阴长之时,预为阳生于子之根,如乾坤二卦之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春应泰卦,内刚外柔,秋应否卦,内柔外刚,故云顺天地之刚柔也。时有否泰,而君子则无时不保合太和也。盖风暑湿寒原为正气,故当时有不即病者,其夏之飱泄,升极必降也;秋之痎疟,散极必蓄也;冬之咳嗽,降极必升也;春之温病,蓄极必散也,故曰必然之道也。
1700730410
1700730411 庞安常: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谓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时当凉,必将理以温,时当寒,必将理以热,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阴阳相养,则人气和平。有人好摄生者,盛夏亦复衣避风,饮食必热,而成发黄脱血者多矣。盛寒之时云井暖,当服以凉药,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此皆凭庸人妄传,以为实理,往往横夭而尚不觉知,深可伤也。此是平人将理之法,其有夙热痼冷者,须当顺其性尔。
1700730412
1700730413 [按语] 成注深入浅出,概念明确,极有助于理解。王注对卦象的解释比较具体,虽不一定准确,但亦有参考价值。庞氏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理由充分,举出曲解者的后果,尤切时弊。
1700730414
1700730415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①,困乃告医②,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88)
1700730416
1700730417 词解 ①日数久淹:指病期拖延的时间太长。
1700730418
1700730419 ②困乃告医:病势危重时,才请医生诊治。
1700730420
1700730421 [语译] 伤寒的病情,是随着日程而由浅转深,逐渐加重的,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情况决定治法和处方。现在有很多人患了伤寒病,开始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对病证,或者拖延了很长日期,直到病势十分严重时,才来请教医生,医生又不按照治疗程序去用药,因之药不对证,怎么能把病治好呢!如果能依据当时的病情,斟酌制定方药,没有不收到效果的。现在搜采张仲景原来的著作,抄录他所论述的证候和切脉、闻声、察色等诊病方法,以及确实有效的处方,编次成书,以供社会上救治疾病的迫切需要。
1700730422
1700730423 [提要] 指出伤寒病应当早治和随证论治,并说明搜采仲景旧论的目的和意义。
1700730424
1700730425 [浅释] 伤寒是外感病证,病邪自外侵犯,由浅而深,传变较为复杂,所以强调应早期治疗,才容易痊愈。
1700730426
1700730427 诊治伤寒病需要理论指导,所以特搜采仲景旧论,拟防世急,就是编次《伤寒论》的动机与目的。由此可以证明《伤寒例》是王叔和所写,不是仲景的原著。
[ 上一页 ]  [ :1.7007303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