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783e+09
1700730783
1700730784 [按语] 成注“向解之时,多生大渴”,理由不足。王注对饮水后汗出而解机制的分析,比较合理,但究竟如何?还须进一步研究。
1700730785
1700730786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①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103)
1700730787
1700730788 词解 ①小渴:轻度的口渴。
1700730789
1700730790 [语译] 凡得病之后,反而能喝水的,这是阳气恢复,疾病将要痊愈的佳兆。有不了解病理的人,只听说病人能喝水就会自愈,一旦见到病人出现轻微口渴,就强迫大量喝水,因而酿成灾祸,为数不少。
1700730791
1700730792 [提要] 进一步提出饮水过量的为害。
1700730793
1700730794 [浅释] 凡阴证、虚证,当阳气恢复的时候,每见渴欲饮水,但并非里热津伤,因此决不能恣意多饮。多饮之后,刚刚才恢复的阳气,尚不能温运大量水分,必致水停不化而发生喘满呕哕等变证。
1700730795
1700730796 [选注] 成无己: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1700730797
1700730798 [按语] 成注“小渴者与腹中热少”,仅是小渴机制的一个方面,还有阳气复、寒饮去等都可出现小渴,如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为寒去欲解,就是一个实例,所以尚欠全面。
1700730799
1700730800 凡得病,厥①脉动数②,服汤药更③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104)
1700730801
1700730802 词解 ①厥:作“其”字解。
1700730803
1700730804 ②脉动数:脉象数而圆滑有力。
1700730805
1700730806 ③更:谈平声,改变的意思。
1700730807
1700730808 [语译] 大凡患病,在开始的时候,脉象动数,服了汤药以后,改变成迟脉;或原来是浮大的脉,现在转变为小脉;或开始是躁烦不安,现在精神安静,这些都是疾病将愈的征象。
1700730809
1700730810 [提要] 病将向愈的脉证。
1700730811
1700730812 [浅释] 阳热亢盛,脉多动数,服药以后,转变为迟脉,这是表明邪热已退。脉浮为邪在表,脉大是邪势盛,现在转变为小脉,这是表明邪势已衰,表证已除,即所谓“大则病进,小则病退”,病由烦躁不安,转为神情安静,更是邪退正安的表现,因此,根据前后脉证的比较,就可以预断这是病将向愈的机转。当然仅是举例而言,还应结合全部病情来分析判断。
1700730813
1700730814 [选注] 成无己: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之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1700730815
1700730816 [按语] 成注简明扼要。
1700730817
1700730818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①。(105)
1700730819
1700730820 词解 ①五十九穴:又称五十九刺,穴名见于《素问·刺热论》与《灵枢·热病》。其分布区域,头部二十五穴,胸部与四肢三十四穴。
1700730821
1700730822 [语译] 凡治疗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以泄其邪热。
1700730823
1700730824 [提要] 温病可用针刺法治疗。
1700730825
1700730826 [浅释] 针刺法有良好的泄热作用,所以《素问》、《灵枢》皆有专章论述。五十九穴的主治各有所宜,可以根据病情选取,不是五十九穴都要针刺。兹将各个孔穴的名称及其主治功用分述如下。
1700730827
1700730828
1700730829 (1)泻诸阳之热,计二十五穴:上星、会、前顶、百会、后顶(各一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二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各二穴)。
1700730830
1700730831 (2)泻胸中之热,计八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各二穴)。
1700730832
[ 上一页 ]  [ :1.7007307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