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986e+09
1700730986
1700730987 《金鉴》: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感之邪,人中伤之者,未有不由太阳之表而入者也。痉,风邪也;湿,湿邪也;暍,暑邪也。夫风寒暑湿之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暍三种,虽与伤寒形证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曰宜应别论也。
1700730988
1700730989 [按语] 张令韶与《金鉴》对于痉、湿、暍为什么载于《伤寒论》?从病因、感邪途径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说明,平允可从。方中行肯定本篇出于叔和,亦颇有理,关于痉湿暍概念的解释,尤有参考价值。既然病因各异,又说“三者皆风寒之变证”,则不够妥切。成无己对“痓”与“痉”的字义研究,指出“痓”字系“痉”字传写之误,并引《内经》、《千金》的有关内容为佐证,理由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
1700730990
1700730991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115)
1700730992
1700730993 [校勘] “痓”,王肯堂、方有执、喻嘉言等注本均作“痉”。《玉函》、《千金翼》“反”上有“而”字,《甲乙经》无“反”字。
1700730994
1700730995 [语译]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而怕冷的,叫做刚痉。
1700730996
1700730997 [提要] 刚痉的症状。
1700730998
1700730999 [浅释] 发热无汗恶寒,是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痉病也有这些症状,这正是与太阳病的相似处,但是,恶寒不是痉病的必具症状,所以说“反恶寒”,这是应该注意的。然而痉病必有项背强急的主证,条文中没有叙及,可能是省文笔法,必须与后面条文合参。否则,单凭发热无汗恶寒,是不能确诊为痉病的。因为无汗,所以名为刚痉。
1700731000
1700731001 [选注] 徐忠可:痓即痉,强直之谓也,痓病必有背项强直等的证,故曰痓,即省文不言。但治痓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证之要领耳。
1700731002
1700731003 张路玉:本寒伤营,故发热无汗,病至痓,邪入深矣,而犹恶寒者,经虚故也。寒伤营血则经脉不利,故身强直,而为刚痉也。
1700731004
1700731005 [按语] 痉病的确诊,主要依据项背强直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辨刚柔,表实无汗,因名为刚痉。本条的注家意见极不一致,而且矛盾重重,但对临床辨证的意义不大,不再赘述。
1700731006
170073100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病源云恶寒》)名曰柔痓。(116)
1700731008
1700731009 [校勘] “而不恶寒”成本作“不恶寒者”。
1700731010
1700731011 [语译]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怕冷的,叫做柔痉。
1700731012
1700731013 [提要] 柔痉的症状。
1700731014
1700731015 [浅释] 上条发热无汗恶寒,名为刚痉,本条发热汗出不恶寒,名为柔痉,并不难鉴别,但都未提到痉病必有项背强急的主证,那就容易与太阳伤寒表实证、中风表虚证混同,所以必须具有痉病的主证,辨别刚痉、柔痉才有意义。一般太阳表虚证,都有恶风、恶寒,今发热汗出,却不恶寒,这也是柔痉的特点。有认为其所以不恶风寒,是风邪已经化热的缘故,可作参考。
1700731016
1700731017 [选注] 尤在泾: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以其表虚无寒,故曰柔痉。
1700731018
1700731019 程云来:风伤于卫则发热,开其腠理则汗出,汗出当恶寒,今不恶寒者,以风为阳邪,木性曲直和耎,虽汗出,亦不恶寒,其痉故名曰柔。
1700731020
1700731021 赵以德:表虚感湿故曰柔痉,即上条所引《内经》为表热兼湿内攻,大筋耎短,小筋弛张之痉也。所谓柔痉者,非不强也,但刚痉强而有力,柔痉强而无力为异耳。
1700731022
1700731023 柯韵伯:此以表气虚实分刚柔,原其本而名之也,亦可以知其初病之轻重,禀气之强弱而施治也。
1700731024
1700731025 [按语] 尤氏以柔痉为表虚无寒,乃审证得出的结论,柯氏对刚柔的区分,责之于表气虚实,亦是依据证候特点,所以两家的基本精神是一样的。程氏仍以“风为阳邪”为据,果如所说,太阳中风证也不当有恶寒了。赵氏提出柔痉因为表虚感湿,从病因学方面来解释,有一定价值,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1700731026
1700731027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117)
1700731028
1700731029 [校勘] 《金匮要略》在“名曰痓”句下有“为难治”三字。
1700731030
1700731031 [语译]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叫做痉病。
1700731032
1700731033 [提要] 痉病的脉象。
1700731034
1700731035 [浅释] 太阳病发热,是刚痉和柔痉的共同症状,前两条都未提到脉象,本条补充出脉象,因而更富有辨证意义。一般说,太阳表证的脉象多浮,如太阳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今痉病外见太阳表证发热,而脉却沉细,可见不同于太阳病中风、伤寒,乃是里阴亏虚的标志,征之临床,痉病的形成,多由于阴液不足,筋脉失却濡养所致。但是,对于脉沉细有从湿邪解释的,还有寒湿、里虚、燥热等等,要在根据全部病情作具体分析,才能避免偏执,从而获得正确的诊断。
[ 上一页 ]  [ :1.700730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