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1212e+09
1700731212 [按语] 各家注释本条,都着眼于鉴别比较,明确本条湿病的特点是湿不在里而在表,湿不在下而在上,所以治疗不用汤剂内服,而用纳药鼻中的外治法。但是究属何药,未曾交待,尤氏谓“如瓜蒂散之属”,亦未能肯定方药,用瓜蒂散是否有效,还未有实际例证,因此只能备参。以外治法治疗鼻塞,古代文献早有记载,如《千金要方》治鼻塞气息不通的八张方剂,其中就有五方为纳药鼻中,由此可见这一外治方法,还是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
1700731213
1700731214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①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②所致也。(126)
1700731215
1700731216 词解 ①日晡:指申时到酉时这段时间,即下午4~6时。
1700731217
1700731218 ②久伤取冷:即长期贪凉而被寒冷所伤之意。
1700731219
1700731220 [语译] 病人全身都痛,发热,在下午4~6时,身痛和发热更加严重,这叫做风湿病。这种病大多因为汗出当风,或者因长期贪凉受冷所导致。
1700731221
1700731222 [提要] 论风湿病的症状和成因。
1700731223
1700731224 [浅释] 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左右增剧。由于风湿之邪袭表,营卫之气不得宣通,所以一身尽疼,阳气怫郁化热,所以日晡所增剧。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汗出当风,未尽出之汗蕴蓄成湿,加上外感风邪,风与湿合,形成风湿;二是久伤取冷,阳气闭郁,酿湿化热,致成风湿。这就表明风湿病并不一定都是感受外来之湿或外受风邪,而有着内在的因素。这不仅对病因学和发病学有研究价值,对于预防风湿病也有着重要意义。
1700731225
1700731226 [选注] 《金鉴》: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著,不能转侧;风湿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盖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名风湿。原其由来,或为汗出当风,或为久伤取冷,相合而致。
1700731227
1700731228 尤在泾:一身尽疼发热者,湿也,日晡所剧者,风也。盖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疼痛发热,每至日晡则剧也。
1700731229
1700731230 方中行:然汗出当风而为风湿,则是以身中之湿言。
1700731231
1700731232 钱天来:然此病因何得之?皆伤于汗出当风故也。盖汗欲出则阳气已动,腠理已开,阴液已出矣。汗出当风,则风乘腠理之开而入矣;风邪既入,汗不得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腠理肌肉之中而为湿矣。虽非泥水雨雪之湿,亦非雾露岚瘴之比,乃人身汗液之湿也。湿虽不同,而其为病则大同小异,与他湿同然也。所以湿流于关节肌肉而身疼,风入皮肤腠理而发热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久伤于取冷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著于肌肉腠理之所致,与汗出当风,无以异也。
1700731233
1700731234 [按语] 风湿病身疼,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论中“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是对该病受病原因的揭示,极有研究价值。可是许多注家对此却不求甚解,随文敷衍。或失之含混,如成氏谓汗出当风,为先客湿而后感风,久伤取冷,为先伤风而后中湿。或失之武断,如张隐庵谓“汗出当风,则为风湿,久伤取冷,则为寒湿”等。惟钱氏在方氏“是以身中之湿言”的启示下,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对汗出当风致风湿病的机制有透彻的说明,而且得出久伤取冷致成风湿病的机理与汗出当风无异的结论。对于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学来说,确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1700731235
1700731236 太阳中热者,暍①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127)
1700731237
1700731238 [语译] 太阳经受到暑热侵袭,而引起的病证,就是暑病。病人的症状是汗出恶寒,发热口渴。
1700731239
1700731240 [提要] 太阳暑病的症状。
1700731241
1700731242 [浅释] 暑邪亦属六淫之一,感受了暑邪,也是先犯太阳之表,由于暑热蒸腾,腠理开泄,所以汗出。汗出则表气不固,所以恶寒,它与感受寒邪,卫阳被郁遏的恶寒不完全同。暑热最耗津液,所以不但周身发热,而且口渴。
1700731243
1700731244 [选注] 方中行: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然渴为内证,太阳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时,阳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为常事,况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阳温病已有渴,又况暍乎?
1700731245
1700731246 尤在泾: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汗出发热而渴,知其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乃中暑而无湿者之证也。
1700731247
1700731248 钱天来:暍者,盛夏暑热中之邪气也。暍证三条,有本证变证之不同,盖示人以病无定情,证变不一,勉人当随证立法,无一定不移之治也。此条先言本证之情形如此,而以中热二字通解暍字之义,即《内经·热论》所谓病暑也。王肯堂云:“中暍、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谓之暍者,暑热当令之时,其气因暑为邪耳,非即夏月暑热当令之正气也。
1700731249
1700731250 [按语] 方注概念清楚,尤注析理确切,钱注引王肯堂语来论证暍、暑、热三者的关系,名虽不同,实为一病,亦颇中肯,皆有助于对中暍的理解。
1700731251
1700731252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128)
1700731253
1700731254 [语译] 太阳经中暍的病人,发热身疼且重,而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伤于冷水,水湿侵入皮肤腠理所致。
1700731255
1700731256 [提要] 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证。
1700731257
1700731258 [浅释] 本条太阳中暍,与上条单纯暑热伤津有别,不仅身热,而且沉重疼痛,脉象微弱无力,很明显是水湿之邪侵入皮肤肌腠所致。中暍本为暑邪致病,何以会出现水湿见证?这是由于夏季炎热,用冷水沐浴,而水湿自皮肤渗入之故。“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正是对上述脉证病因病机的说明。由此可见,虽然同是中暍,而施治是绝对不可混同的。
1700731259
1700731260 [选注] 成无己:《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
1700731261
[ 上一页 ]  [ :1.700731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