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1639
1700731640
[提要] 本条指出病人喜恶之情,是寒热真假辨证的主要依据。
1700731641
1700731642
[浅释] 本条为辨别寒热真假而设,甚是重要,有许多医疗事故,都由于未能辨清寒热真假的缘故。所谓身大热,身大寒,是病人的体表情况,属于真热真寒的固然很多,而属于假热假寒的亦复不少,其间真假的辨别,最关紧要,如果辨证不清,将假作真,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处喜恶之情,欲得近衣者为内有寒,不欲近衣者为内有热,是辨证的关键。因为表象的寒热可假,病人的喜恶之情属真,我们如能掌握运用这一辨证原则,那么即使遇到寒热真假混淆的时候,亦不难当机立断,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当然也不能仅满足于这一点,还应结合其他脉证作全面分析,庶可使诊断更加准确。举例来说,一个身大热的病人,除了欲盖衣被以外,还有口不渴,或渴亦不喜饮,小便清长,舌苔滑润,舌质胖淡,脉浮取有余,沉取不足等,就可更加准确地诊断为真寒假热证。反之,真热假寒证在身大寒的同时,除了不欲近衣是里有真热的证据外,必然还具有口渴喜冷饮,溲赤便秘,舌绛刺裂,脉沉取坚实有力等热象。为了便于比较,特列表5以供参考。
1700731643
1700731644
表5 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
1700731645
1700731646
1700731647
1700731648
1700731649
[选注] 成无己: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1700731650
1700731651
程郊倩:以寒热辨阴阳,表里诚莫逃矣。然有真热,即有假热,有真寒,即有假寒,不察乎人之苦欲,无以测其真寒真热之所在而定本标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沉寒内锢而阳外浮,此曰表热里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阳邪内菀而阴外凝,此曰表寒里热。寒热之在皮肤者,属标属假,寒热之在骨髓者,属本属真,本真不可得而见,而标假易惑我以形,故直从欲不欲处断之……情则无假。
1700731652
1700731653
[按语] “欲”与“不欲”,虽然是病人的主观愿望,却常是疾病的本质反应,因此,对于辨别病情的寒热真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程注颇得要领。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同意见,如汪苓友认为身大热,欲得近衣,是太阳表证,故列入太阳上篇;身大寒,不欲近衣,是胃腑实热。成注误,程氏《后条辨》“悖谬极矣”。柯韵伯认为“此属内因,不是外感,亦不关七情……皮肤寒热,是指天时,不是指病。”因而将本条改列于“阴阳易证”之后。顾尚之也提出“皮肤、骨髓并属于表,但有浅深之别耳。成注意以表里对讲,失之。”事实上这些看法也未必恰当,特略举端倪,以供参考研究。
1700731654
1700731655
以上条文(1~11)内容大意:
1700731656
1700731657
1700731658
1700731659
1700731660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12)
1700731661
1700731662
词解 ①阳浮而阴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1700731663
1700731664
②啬啬:“啬”音“色”。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1700731665
1700731666
③淅淅:“淅”音“夕”。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1700731667
1700731668
④翕翕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1700731669
1700731670
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1700731671
1700731672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1700731673
1700731674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阴弱”均作“阴濡弱”。《千金翼方》“啬啬”作“涩涩”,“翕翕”作“嗡嗡”。
1700731675
1700731676
[语译] 太阳中风证,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1700731677
1700731678
[提要] 进一步阐述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并提出主治方剂。
1700731679
1700731680
[浅释] 本条是对第二条太阳中风证脉证的补充和阐述。脉阳浮阴弱,简言之即浮弱,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脉浮缓。发热是卫阳抗邪于表,所以脉应之而浮,关前为阳,因而寸脉浮较著。汗出因卫阳浮而不固,营阴弱而不守,营阴不足,所以脉亦应之而弱,关后为阴,因而尺部脉弱。第五十条有尺中脉迟为荣气不足血少,不可用麻黄汤发汗的禁例,可资参证。脉是病机变化的反映,因而根据脉的表现又可测知内在的病机变化,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因果关系,所以据脉测证,有着重要意义。恶风与恶寒并提,说明这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决非只恶风而不恶寒,可见“伤风则恶风”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自汗,所以热不太高,与无汗发热不同,与里热熏蒸的蒸蒸发热也不相同,因此翕翕发热为最恰当的形容,也是太阳中风证发热所独有的特征,掌握了这一特征,就更有利于辨证。由于人是有机的整体,尽管邪在肌表,亦必影响内在脏腑机能,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袭,肺气不利,则鼻道壅塞而鼻鸣;胃为卫之源,卫病影响及胃,则胃气上逆而干呕。这虽然不是太阳中风的主证,但临床也并不少见,同时提出,就可使认识更臻全面。
1700731681
1700731682
所以会出现上述脉证,固然因感受外邪,但更主要的是营卫障碍,不能协调,也就是营卫不和,治疗重点在于调和营卫,使营卫的机能协调起来,则诸证自除。营卫谐则微汗邪解,所以称为解肌发汗。具有这样作用的方剂,非桂枝汤莫属,所以桂枝汤为主治专方。由于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营卫不和的疗效卓著,其他任何方剂都难以代替,因而这一类证候又称为桂枝证。
1700731683
1700731684
[选注] 成无己: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壅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1700731685
1700731686
1700731687
吕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愈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因,所以经文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之病状如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1700731688
[
上一页 ]
[ :1.7007316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