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1862
1700731863
[语译] 太阳病,服用了泻下药以后,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冲,这时仍可用桂枝汤乘其势而发之,服药仍当按照原来的方法。如果没有逆气上冲的感觉,不得再用原方。
1700731864
1700731865
[提要] 太阳病下后,气上冲,为表邪尚未内陷。
1700731866
1700731867
[浅释] 太阳表证,误用下法治疗,最易导致表邪内陷而发生变证。今误下以后,病人自觉逆气上冲,这是正气犹能与欲陷之邪抗争的标志,因知邪仍在表,所以仍当用桂枝汤助正气以祛邪于表。假使气不上冲,则是正不胜邪而邪陷于里,桂枝不再适用,故曰“不得与之”,而应根据辨证决定救误方法。
1700731868
1700731869
[选注]成无己: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1700731870
1700731871
陈修园:桂枝汤为肌腠之主方,邪在肌腠,既可于汗出等正面看出,亦可于误治后反面勘出。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用前啜稀粥,温覆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1700731872
1700731873
喻嘉言:误下而阳邪下陷,然无他变,但仍上冲阳位,则可从表里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加于前所误用下药之内,则表邪外出,里邪内出,即用桂枝大黄汤之互词也。若不上冲,则表里两解之法漫无取义,其不可与明矣。
1700731874
1700731875
柯韵伯: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依前法、如前法同。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1700731876
1700731877
钱天来:今以下之,而但其气上冲,未生他变,已属幸免,宁可再用从前下药,使一误再误耶!恐有识者必不以为然也。
1700731878
1700731879
[按语] 本条主要精神有两点:一是下后气上冲,是表邪未陷的辨证根据;二是服桂枝汤必须遵照啜粥温覆的方法。成、陈、柯诸氏的注释都很恰当。惟喻氏因袭方氏之讹误,把“用前法”解释为用桂枝汤加于以前下药之内,于理不合,柯氏、钱氏的批判十分中肯。
1700731880
1700731881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①,仍不解者,此为坏病②,桂枝不中与③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④,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⑤此,勿令误也。(16)
1700731882
1700731883
词解 ①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1700731884
1700731885
②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证候变乱,而不能称其名者。
1700731886
1700731887
③不中与:就是不中用的意思。
1700731888
1700731889
④解肌:就是解散肌表之邪,也属发汗的范畴,但与开表发汗不同。
1700731890
1700731891
⑤识:读“志”,与“誌”同,记也。《论语》:“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1700731892
1700731893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仍”字作“而”字,“不中与”句作“不复中与也”,“桂枝”下有“汤”字,“汗不出”作“无汗”,“不可与”下无“之”字。成本同。自“桂枝本为解肌”以下,《玉函经》、成本分作两条。
1700731894
1700731895
[语译] 太阳病三日,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又用过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法,而病仍不解的,这是治疗不当,成为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应当了解其脉证变化,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病变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随证选择治疗方法。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除肌表之邪,假使病人的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应常记着桂枝汤的宜忌,不要犯使用不当的错误。
1700731896
1700731897
[提要] 坏病的形成原因与治疗原则,以及桂枝汤的所长与所短。
1700731898
1700731899
[浅释] 太阳病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却没有见效,这可能是选方不当,或调护失法,或体质关系,或药物质量不好,或用量不够等因素,应当找出未效的原因,只要表证未变,还应继续使用汗法。可是医者未能察其原委,但知以药试病,错误地使用吐、下、温针诸法,以致病情恶化,证候变乱,因而名为坏病,实际是比较严重的变证。
1700731900
1700731901
桂枝汤尽管是适应范围较广,疗效良好的一张方剂,但它的作用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决不可能统治百病,所以说“桂枝不中与之也”。应当根据当时的脉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主要病机,然后针对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概括言之,就是“辨证论治”,这一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于坏病,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治都有指导意义。
1700731902
1700731903
桂枝汤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解肌”,它不同于麻黄汤的开腠发汗,而是通过调和营卫来解除肌表之邪,所以脉浮紧,发热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误用之不但达不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反而肌表愈闭,邪不得出而愈甚,引起其他变证。所以仲景谆谆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最可贵的经验总结,确实应该牢记不忘。
1700731904
1700731905
[选注] 方中行: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覆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也。不中,犹言不当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盖既不可名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斯道之一贯,斯言尽之矣。
1700731906
1700731907
王肯堂:逆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
1700731908
1700731909
尤在泾:若,与或同。言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而病仍不解,即为坏病,不必诸法杂投也。坏病者,言为医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不可以原法治也,故曰桂枝不中与也。须审其脉证,知犯何逆,而治随证依法治之。
1700731910
1700731911
仲景既详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
上一页 ]
[ :1.700731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