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2005e+09
1700732005
1700732006 [按语] 方氏柯氏注释基本一致。恽氏提出“脓”字当是讹字,亦有理致。但是其后热郁化脓,脓血并出,亦有可能,或者宿有痈脓,误服桂枝汤,以致吐脓血,更有可能。“必吐脓血”乃逆料推断之词,不是绝对的,因此也不可绝对看待。总之,里热素盛,误用桂枝汤会导致吐血,这是事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有这样的记载:“周,34,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徐灵胎也有这样的经历,“风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编者对于因误服桂枝汤而变成吐血的,也曾遇到数例,正足以证明《伤寒论》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著作。
1700732007
1700732008 太阳病,发汗,遂漏①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②,四肢微急③,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1700732009
1700732010 词解 ①漏:渗泄不止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汗出不断。
1700732011
1700732012 ②小便难:小便不通畅。
1700732013
1700732014 ③急:拘急,屈伸运动不得自如。
1700732015
1700732016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下有“而”字。
1700732017
1700732018 [语译] 太阳病,发汗太过,以致汗出不断,病人恶风,小便困难而不畅,四肢微觉拘急,屈伸不得自如,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1700732019
1700732020 [提要] 过汗导致阳虚液脱的证治。
1700732021
1700732022 [浅释] 太阳病,本当治以发汗,但必须是微汗,始得邪去表解,若服药后大汗淋漓,不但病不能除,反能产生种种变证。今发汗后漏汗不止,是卫阳伤而卫外不固。病人恶风,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尽,一是卫阳虚弱。汗多不仅伤阳,同时也必伤阴,阴液不足则小便难而不畅。阳气阴液俱虚,筋脉得不到温煦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证漏汗恶风,仅是卫阳虚,而未达肾阳虚的地步,溲难肢急,也仅是暂时液脱不继,而未到真阴耗竭的程度,况且病机侧重在卫外不固,所以治疗不需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复阳固表为主,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科学价值所在。
1700732023
1700732024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1700732025
1700732026 尤在泾:发汗伤阳,外风复袭,汗遂漏不止,《活人》所谓漏风是也。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体者也。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而邪风之气方外淫而旁溢,则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宜桂枝汤解散风邪兼和营卫,加附子补助阳气,并御虚风也。
1700732027
1700732028
1700732029 柯韵伯: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补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罢,而手足便利矣。
1700732030
1700732031 喻嘉言:大发其汗,致阳气不能卫外为固而汗漏不止,即如水流漓之互词也。恶风者,腠理大开为风所袭也。小便难者,津液外泄而不得下渗,兼以卫气外脱,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筋脉无津液以养,兼以风入而增其劲也。此阳气与阴津两亡,更加外风复入……故用桂枝加附子以固表驱风,而复阳敛液也。
1700732032
1700732033 陈修园:太阳病,固当汗之,若不取微似有汗,为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前云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故其人恶风犹然不去。汗渙于表,津竭于里,故小便难。四肢为诸阳之本,不得阳气以养之,故微急。且至难以屈伸者,此因大汗以亡阳,因亡阳以脱液。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中取附子以固少阴之阳,固阳即所以止汗,止汗即所以救液,其理微矣。
1700732034
1700732035 [按语] 本证因发汗太过,或汗不如法,以致阳虚液脱而发生汗漏溲难肢急等证。成氏认为汗漏不止与恶风都属阳虚,陈氏认为恶风是表证未解,两说都有可能。尤、喻二氏认为恶风是复为外风所袭,恐未必是。成、陈二氏对于病机分析与治法的阐述都比较平允。本证汗漏不止,主要是卫阳虚,所以加熟附子,目的在于温卫阳以固表,不一定是温少阴肾阳,陈氏解释为固少阴之阳,似嫌不太贴切。至于柯氏主张漏汗因离中阳虚,小便难因坎中阳虚,并把固表作用归于桂枝,利小便作用归于附子,似乎说理深入一层,实际是强词夺理,难以令人信从。
1700732036
1700732037 桂枝加附子汤方
1700732038
1700732039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700732040
1700732041 [校勘] 《玉函经》甘草作二两,“味”字下有“㕮咀三物”四字,“本云”作“本方”。成本不载本方,只于卷第十云:“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1700732042
1700732043 [方解] 张路玉: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本非阳虚,故不用四逆也。
1700732044
1700732045 王晋三: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属燥液,四肢难以屈伸,其为液燥,骨属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借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1700732046
1700732047 [按语] 本方主要作用,在于复阳敛液,固表止汗,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复阳固表,适用于汗出过多,阳气受耗,津液暂亏的证候。如果已经大汗亡阳,则非本方所能胜任。张氏谓“本非阳虚”,当是指非肾阳虚。王氏谓“亡阳”,实际是亡卫阳,而不是亡肾阳。同是亡阳,有亡卫阳与亡肾阳的不固,应明确区别开来。
1700732048
1700732049 [本方应用范围] ①卫阳虚漏汗证。②妇人阳虚崩漏带下,加阿胶、艾叶。③原发性坐骨神经痛。④心阳虚之视力下降,瞳孔有蓝雾而影响视力。⑤因长期持续在冷气设备的房间中工作而致的“冷房病”,加茯苓、白术。
1700732050
1700732051 [医案选录] 许叔微治一季姓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后,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屈而不伸。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药甘草汤,足得伸,数日愈。(录自《本事方》)
1700732052
1700732053 按:此案之病因、症状,与本条内容若合符节,即用本方治疗,收到三投而汗止的效果。值得注意之点,案中提出脉象浮而大,浮为风邪,大为正虚,足以补充本条有证无脉的缺略。
1700732054
[ 上一页 ]  [ :1.7007320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