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6367e+09
1700736367 [浅释] 太阳病邪在表,固不可下,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亦不可下,太阳邪并少阳,虽然已渐入里,但还未至里实,反用下法,遂致邪内陷而成结胸证。本证不仅心下满硬,而且下利不止,水浆不下,邪结正伤,胃伤则气逆而食不入,脾伤则气陷而利不止,脾胃机能行将败绝,而邪结不去,正虚邪扰所以心烦。此时补泻两难,预后大多不良。
1700736368
1700736369 [选注] 成无己:太阳少阳并病,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而反下之,二经之邪乘虚而入,太阳表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心下硬;少阳里邪乘虚下于肠胃,遂利不止。若邪结阴分,则饮食如故,而为脏结;此为阳邪内结,故水浆不下而心烦。
1700736370
1700736371
1700736372 柯韵伯:并病无结胸证,但阳气怫郁于内,时时若结胸状耳。并病在两阳,而反下之,如结胸者,成真结胸矣。结胸法当下,今下利不止,水浆不入,是阳明之病于下,太阳之开病于上,少阳之枢机无主,其人心烦,是结胸证具,烦躁者死也。
1700736373
1700736374 沈目南:此下逆而成结胸痞硬也,前并病未下,尚见结胸心下痞硬;此并病必并于胸胃之间。若反误下之,则变结胸,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心烦等证,全是阳明邪实正虚,将败之候,无法挽回,所以于未下之前,谆谆告诫也。
1700736375
1700736376 张令韶:凡遇此证,宜重用温补,即小陷胸汤亦不可与也。
1700736377
1700736378 [按语] 结胸证邪实而正未虚的,可用大陷胸汤攻下,本证已经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又增心烦不安,足征病已相当严重,柯氏认为是死候,沈氏认为是阳明邪实正虚将败之候,无法挽回,都较合乎实际。张氏主张重用温补治疗,恐未必恰当。
1700736379
1700736380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①,但气痞耳。(151)
1700736381
1700736382 词解 ①濡:与“软”同,柔软的意思。
1700736383
1700736384 [校勘] 《玉函经》“复”作“反”。
1700736385
1700736386 [语译] 脉象浮而且紧,主太阳表证,误用了下法以后,浮紧变为沉紧,遂成痞证。按之柔软,因为仅是气分的痞结。
1700736387
1700736388 [提要] 痞证的成因、脉证与病机。
1700736389
1700736390 [浅释]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前131条已经提到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误下所致,149条又提出了痞证的特点是“但满而不痛”,本条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补充出痞证的脉象、症状及病机特点: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主脉,应该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反而使用下法,势必表邪内陷而发生变证,痞证即误下而致的变证之一。所谓“紧反入里”,就是对误下前后脉象变化的动态描绘,实际也是对误下致痞病机的动态描绘,“紧反入里”指脉由浮紧演变为沉紧,浮紧由于正气御邪而搏于表,沉紧则标志着邪已内陷而结于里。紧主邪结,不专主寒邪。脉与证密切关连,从脉紧的由浮变沉,因知邪内陷结于里而成痞。不过这种痞证内无有形实邪,仅是无形气滞,所以又接着交待其特点是“按之自濡”,其病机特点是“但气痞耳”。掌握了这些,就不难与结胸证心下硬满而痛,手不可近,作出明确的鉴别。
1700736391
1700736392 [选注] 沈目南:脉浮而紧,太阳表邪未解,则当发表,而反下之,邪气内陷,内无痰水相挟,惟与膈下胃气凝聚,故按之自濡而为气痞。
1700736393
1700736394 程郊倩: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误在脉,则救之之法,仍当兼凭夫脉与证而定治矣。紧反入里,则浮紧变为沉紧,表邪陷入而不散,徒怫郁于心下,故作痞。
1700736395
1700736396 《金鉴》:伤寒脉浮紧,不汗而下之,浮紧之脉变为沉紧,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诊也。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
1700736397
1700736398 尤在泾:此申言所以成痞之故,浮而紧者,伤寒之脉,而谓病发于阴也。紧反入里者,寒邪因下而内陷,与热入因作结胸同意,但结胸心下硬满而痛,痞则按之濡而不硬不痛,所以然者,阳邪内陷,止于胃中,与水谷相结则成结胸;阴邪内陷,止于胃外,与气液相结则为痞;是以结胸为实,而按之硬痛,痞病为虚,而按之自濡耳。
1700736399
1700736400 汪苓友:此条紧脉,系少阴病,以其病自太阳经传来,故略带浮也。仲景法,少阴病未入于府者,不可下,若反下之,则少阴之邪乘虚入里,因而作痞。按之自濡者,言不比结胸之硬,但寒气郁而成热,遂痞塞于心下耳。此可见少阴病,亦有误下而成痞证者。
1700736401
1700736402 [按语] 沈、程二氏对本条内容的分析都很肯切,堪称要言不烦。《金鉴》释此证病机为“寒邪内陷”,又认为是甘草泻心汤证,未免自相矛盾。尤氏既以浮紧为伤寒脉,断为病发于阴,又以痞因阴邪内陷,止于胃外与气液相结,从而断定痞病为虚,亦不符实际。汪氏竟认为此属少阴病误下而成痞,更是曲解附会。除以上注家的主张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本条有论无方,因而各是其是,是非难辨。如果与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条联系起来看,则不辨自明。
1700736403
1700736404
1700736405
1700736406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1700736407
1700736408 [校勘] 《玉函经》“干呕”作“呕却”,无“汗出不恶寒”六字。
1700736409
1700736410 [语译] 太阳中风,出现下利与呕逆症状,必须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使用攻下方法。如病人肢体微微出汗,发作有一定的时间,头痛,胃脘部痞塞硬满,牵引胁部疼痛,干呕,呼息短促,虽有汗,却不恶风寒的,这是表证已解而里邪未除,宜用十枣汤主治。
1700736411
1700736412 [提要] 外感表证兼胸胁悬饮的证治。
1700736413
1700736414
1700736415
1700736416
[ 上一页 ]  [ :1.7007363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