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8703
1700738704
170073870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1700738706
1700738707
[语译] 病人脉浮而迟,表有热象,里是虚寒,泄泻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主治。
1700738708
1700738709
[提要] 表热里寒的证治。
1700738710
1700738711
[浅释] 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运化水谷,则泄泻完谷不化。因此,见到下利清谷,就可知道是阳虚里寒。虽然兼有表热症状,也应当先温其里,这是表里证同具,里虚者应当先治其里的治疗原则。本条不仅下利清谷,而且脉迟,里虚寒证比较典型,所以虽有脉浮与发热的表证,却用四逆汤先救其在里之虚寒,与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的精神是一致的。
1700738712
1700738713
[选注] 成无己: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
1700738714
1700738715
章虚谷:脉浮身热,是有表邪,而不知其脉迟为阳虚里寒,以四逆汤急救脾肾之阳,用生附配干姜从里达表,其外邪亦可解散而不致内陷矣。
1700738716
1700738717
尤在泾:脉迟为寒,而病系阳明,则脉不沉而浮也。寒中于里,故下利清谷,而阳为阴迫,则其表反热也。四逆汤为复阳散寒之剂,故得主之。
1700738718
1700738719
柯韵伯: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必其人胃气本虚,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阳,故无口苦、咽干、头眩、项强痛之表证。然全赖此表热,尚可救其里寒。
1700738720
1700738721
[按语] 各家对本条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宜先救里的道理,均有阐发。临床治病,要想获得预期效果,分清缓急先后,是最重要的关键。
1700738722
1700738723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
1700738724
1700738725
[校勘] 《千金翼方》无“者”字。《脉经》此条句首有“阳明病”三字。
1700738726
1700738727
[语译] 如果因胃中虚寒,而不能进食的,喝水下去就会发生呃逆。
1700738728
1700738729
[提要] 胃中虚寒的辨证。
1700738730
1700738731
[浅释] 胃为阳土,主纳谷,饮食入胃,全赖胃中阳气以运化。若胃阳虚衰,不能熟腐水谷,则不能饮食;阳虚则寒邪必盛,饮水不得布化,而水寒相搏,胃气不降,则气上逆而发生呃逆。但是,不能食亦有属于阳明燥热结实的,如215条就是因胃中热,燥实结滞,不能受纳,故反不能食。和本条胃中虚寒的不能食,病理机转完全相反,应当明确区分,不可混为一谈。本证在治疗方面,自当以温阳驱寒为主。
1700738732
1700738733
[选注] 汪苓友:此承上文里寒而言,兹则胃中不但寒,而竟成虚冷矣。夫胃中虚,宜能食,今者既虚且冷,故不能食。即《经》云:食不得入,是无火也。庸工不知,见其表热,误以为胃中实热证,且下利之后,亡津液而思水,遂饮之以水,水寒相搏,气逆而亦为哕也。武陵陈氏云:法当大温,上节已用四逆,故不更言治法。
1700738734
1700738735
章虚谷:哕者,近世名呃逆,或空呕亦名哕,比呃逆为轻,皆由其人本元内虚故也。更当验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如不哕,则非虚寒,其不能食必有所因矣。
1700738736
1700738737
柯韵伯:要知阳明病不能食者,虽身热恶热,而不可攻其热。不能食,便是胃中虚冷,用寒以彻热,便是攻,非指用承气也。伤寒治阳明之法利在攻,仲景治阳明之心全在未可攻,故谆谆以胃家虚实相告耳。
1700738738
1700738739
[按语] 本条文字十分清楚,指胃中虚冷的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注家却偏要作许多文章,汪氏推论胃中虚冷是误攻所致,饮水是因亡津液而思饮;章氏认为饮水是辨证的方法,观其饮水后是否发生呃逆,决定是否为“胃中虚冷”;柯氏撇开了“饮水则哕”,强调“不能食”便是胃中虚冷,从而大谈阳明病的可攻与不可攻。似乎都有所阐发,细玩都不够确切。190条早有“不能食,名中寒”的记载,可见胃中虚冷不一定都因误攻,饮水更不一定是亡津液而思饮。胃中虚冷不能食,已经明确诊断,无须饮水来试验,呃逆是饮水的变证,不是发生呃逆之后才知是胃中虚冷。“不能食”本来有因燥实与虚冷的两种情况,而柯氏却专属之于胃中虚冷,尤嫌失之片面。
1700738740
1700738741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
1700738742
1700738743
[校勘] 《玉函经》“则”作“即”。
1700738744
1700738745
[语译]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将要发生鼻衄。
1700738746
1700738747
[提要] 鼻衄的预断。
1700738748
1700738749
[浅释]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乃阳明气分风热上炽,可能会发生衄血。所谓“能食者则衄”,并不是说能食是鼻衄的先兆,这应与190条“阳明病,能食者,名中风”,联系起来理解,“能食”表明是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上盛而口干鼻燥,由是推知热盛迫血上逆自清窍外溢,从而预断将要发生鼻衄。其机制即是由气入血,当然也并非绝对,假使早投清泄气分之剂,鼻衄是可以避免的。
1700738750
1700738751
[选注] 张令韶:此论阳明上焦经脉燥热也。夫热在经脉,故脉浮发热;热循阳明经脉而乘于上,故口鼻干燥,不伤中焦之胃气,故能食;胃气和而经脉热,故能食者则衄。能食者则衄,言病不在胃,非因能食而致衄也。
1700738752
[
上一页 ]
[ :1.7007387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