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9339
[提要] ①证实脉虚,小承气汤的权宜给药方法。②参考小便,决定宜否使用大承气汤。
1700739340
1700739341
[浅释] 得病二三日,无太阳、柴胡证,这是一种排除的辨证方法,说明邪不在太阳和少阳,那么,烦躁、心下硬,证属阳明胃实无疑,然而仅是烦躁而心下硬,却未见腹胀满,可见肠无燥屎,只是胃气壅滞。一开始即提出脉弱,旨在突出患者的体质较弱,以引起注意,不能作为单纯的实证治疗。至四五日,患者能食,根据常规辨证,便硬能食,为小承气汤证,自应治以小承气汤。但是病人的体质素虚而脉弱,就不可贸然给予,而应当慎重斟酌。文中于能食之前加上“虽”字,实含有深一层的辨证意义。然而里实已具,下法又不能不用,因此,在给药方法和时间上作了适当的改变,不是分温二服,而是少少给与小量以微和胃气,使得小安;到了第六日,再增量服下一升。这样,即可收攻下之效,又可避免损伤正气。
1700739342
1700739343
不大便六七日,不能食,按照常规辨证,是大承气汤证,自应用大承气汤。但是,决不能仅据此一端即下燥屎已成的诊断,还须参考小便情况,如小便少,虽然不能食,大便也未全硬,往往是初硬后溏,误用攻下,必定是大便溏薄;必须小便利,大便才完全干硬,才可使用大承气汤。
1700739344
1700739345
[选注] 章虚谷:此条总因脉弱,恐元气不胜药气,故再四详审,左右回顾,必俟其邪气结实,而后攻之,则病当其药,便通可愈。否则邪不去而正先萎,病即危矣。
1700739346
1700739347
柯韵伯:得病二三日,尚在三阳之界,其脉弱,恐为无阳之征。无太阳桂枝证,无少阳柴胡证,则病不在表,而烦躁心下硬,是阳邪入阴,病在阳明之里矣。辨阳明之虚实,在能食不能食。若病至四五日尚能食,则胃中无寒,而便硬可知,少与小承气微和其胃,令烦躁少安。不尽除之者,以其人脉弱,恐大便之易动故也,犹太阴脉弱,当行大黄、芍药者减之之意。至六日复与小承气一升。至七日仍不大便,胃家实也。欲知大便之燥硬,既审其能食不能食,又当问其小便之利与不利。而能食,必大便硬,后不能食,是有燥屎。小便少者,恐津液还入胃中,故虽不能食,必初头硬,后必溏。小便利者,胃必实,屎定硬,乃可攻之。所以然者,脉弱是太阳中风,能食是阳明中风,非七日后不敢下者,以此为风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正此谓也。
1700739348
1700739349
成无己: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烦躁,心下硬者,邪气内甚也。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1700739350
1700739351
[按语] 各家注释精神基本一致,惟对“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成注认为是与大承气汤,稍嫌未切,不若柯注允当。但柯氏提出“脉弱是太阳中风,能食是阳明中风”,并联系217条,“此为风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亦未免牵强,文中已明确交待无太阳证,既无太阳证,何来太阳中风脉,又何须过经?
1700739352
1700739353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无表里证③,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1700739354
1700739355
词解 ①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楚。
1700739356
1700739357
②睛不和:指眼珠转动不灵活。
1700739358
1700739359
③无表里证:没有典型的表证和里实证。也有认为无少阳半表半里证。
1700739360
1700739361
[校勘] 《玉函经》“实”字下无“也”字。
1700739362
1700739363
[语译] 伤寒病六七日,病人视物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虽无头痛恶寒等表证,和腹满谵语等里实证,只是大便困难,肌表微热,也可确诊为里实证,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1700739364
1700739365
[提要] 燥热灼烁真阴,治当急下。
1700739366
1700739367
[浅释] 本条为阳明急下证之一,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证,也没有典型的里实证,仅是大便难,身微热,但突然发生目中不了了,而且眼球转动不灵活,这是燥热灼烁,真阴将竭的反映,因此,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否则就将燎原莫救。
1700739368
1700739369
[选注] 钱天来:六七日,邪气在里之时也。不了了,视物不能明了也。睛,目瞳子也;睛不和,精神不能贯注,故视不明也。外既无恶寒发热之表证,内又无谵语腹满等里邪,且非不大便,而曰大便难,又非发大热,而身仅微热,势非甚亟也。然目中不了了,是邪热伏于里而耗竭其津液也。《经》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热邪内烁,津液枯燥,则精不得上注于目,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此终为邪热内实于里也。当急下之,以救阴液,宜大承气汤。
1700739370
1700739371
汪苓友:此条系邪热侵脏,急当下之之证……不了了者,病人之目视物不明了也。睛不和者,乃医者视病人之睛光,或昏暗,或散乱,是为不和,为阳明热邪亢盛,土来乘水,肾水将绝,瞳子不能照物故也……此为里实热盛,当急下,宜大承气汤,以泻土之郁,救水之涸,不可迟也。
1700739372
1700739373
《金鉴》: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阴证也;睛不和者阳证也,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肾水为胃阳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则火上熏于目,而眸子朦眬为之不了了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也。虽外无阳证,惟身微热,内无满痛,只大便难,亦为热实,故曰此为实也,急以大承气汤下之,泻阳救阴,以全未竭之水可也。
1700739374
1700739375
[按语] 本证急下的主要依据,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钱氏对病机的分析,颇得要领。汪氏对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解释也颇恰当。《金鉴》更举出目中不了了有阴证阳证的区分,在辨证上尤有参考价值。
1700739376
1700739377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253)
1700739378
1700739379
[校勘] 成本无“病”字。
1700739380
1700739381
[语译] 阳明燥实证,里热熏蒸而发热汗出很多的,治当用大承气汤急下。
1700739382
1700739383
[提要] 燥实迫津外泄的汗多,治应急下。
1700739384
1700739385
[浅释] 多汗本来是便硬的成因之一,《论》中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但是,大便燥结,里热蒸迫,又是发热汗多的根源,汗出之势急而量多,汗出如果不止,津液行将涸竭,此时使用清法,只能扬汤止沸,必须釜底抽薪,急用大承气汤攻下,才能热除汗止。略有犹豫,必致津液全竭而难以挽救。
1700739386
1700739387
[选注] 沈目南:此热蒸津液外泄也。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务必亟夺其邪而救津液,稍涉迟徊,则瓮干杯罄,故宜大承气急下也。
1700739388
[
上一页 ]
[ :1.7007393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