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9474e+09
1700739474
1700739475 [语译] 病人没有典型的表证和里证,发热已经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也可以用下法。假使用泻下法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日不大便的,有瘀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治疗。
1700739476
1700739477 [提要] 阳明血分瘀热的证治。
1700739478
1700739479 [浅释] 病人发热七八日,既无头痛、恶寒等表证,又无潮热腹满痛等里证,这种发热是什么性质,却很难判断,从“虽脉浮数者,可下之”的分析语气来看,可能有大便多日不通,发热与便秘联系,当是属于里实证,所以说脉虽浮数,可下之,这寓有脉证合参的表里辨治精神。下之得当,自应便通热罢,然而下后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而是脉数不解,可见里热未除,自然是发热也依旧未退了。为什么用下之后,脉数(包括发热)仍然不解,颇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合热”正是脉数不解的病理癥结所在。所谓合热,意指热不仅在气分,而是合于血分,所以虽下而发热不退,脉数不解。胃虽热而无实滞,加上血热熏蒸,因而消谷喜饥。病机重点是热与瘀血相合,因此,虽然至六七日不大便,却非承气汤所能治,而宜抵当汤攻逐瘀血。这又寓有气血的辨治意义。
1700739480
1700739481 [选注] 尤在泾:发热七八日,而无太阳表证,知其热盛于内,而气蒸于外也,脉虽浮数,亦可下之以除其热,令身热去,脉数解则愈。假令已下,脉浮去而数不解,知其热不在气而在血也。热在血,则必病于血……畜于中者,为有瘀血,宜抵当汤。
1700739482
1700739483 徐灵胎:脉虽浮数,而无表里证,则其热竟属里实矣,七八日故可下。脉数不解,邪本不在大便也。消谷善饥,蓄血本不在水谷之路,故能食。
1700739484
1700739485 《金鉴》:病人无表里证,是无太阳表证、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硬,可下之。假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善饥,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故屎硬,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用抵当汤下之。
1700739486
1700739487 周禹载:伤寒一书,凡太阳表证未尽者,仲景戒不可攻。今发热七八日,太阳表证也;脉浮数,太阳表脉也。此仲景自言者也。七八日中未尝更衣,阳明府证也。此仲景言外者也。何云病人无表里证,乃至自为矛盾耶?必始先发热,至七八日则热势已杀,且热不为潮;七八日虽不更衣,未尝实满,则里不为急。故曰无表里证。然脉尚浮数,仲景以为可下者,正以浮虽在外,而数且属府,不一两解,恐内外之邪相持而不去也。尔时以大柴胡议下,不亦可乎!
1700739488
1700739489 张兼善:攻下之法,须外无表证,里有下证,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证,况脉更浮数,何故言可下之?曰:此非风寒之所病,是由内伤而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消烁津液,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不待沉实而攻之。
1700739490
1700739491 许叔微:凡伤寒当下之证,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府,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而止云病人无表里证,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入阳明篇中。
1700739492
1700739493 [按语] 周注语意含混,尤注比较明晰,徐注简要。《金鉴》解“合热”为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虽然有理,但合热是病机概念,联系用抵当汤,似以热合于瘀血更确切一些。张氏、许氏认为本证不是外感,属于内伤,极有见地。本条重点应是对瘀血发热辨证论治的讨论,临床上有些发热待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而迭治枉效,经久不愈,多有因于瘀血者,使用凉血化瘀法,常可收到显效。王肯堂指出:劳逸饥饱,七情房室所伤,皆能瘀血,一止一途。并举治验为证,友人缪仲醇,每服滋补丸药,多至数两,或发热不已,投凉解之药,有加无损,沉困之极,殆将不支,余用蓄血法治之。方烹,煎次,仲醇闻其气,曰:一何香也,饮已而热退,明日下黑粪斗许而安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1700739494
1700739495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8)
1700739496
1700739497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本条与上条合为一条,“协”作“挟”。
1700739498
1700739499 [语译] 假使脉数不解,而泻不止,必将协同邪热而大便脓血。
1700739500
1700739501 [提要] 承接上条,说明下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1700739502
1700739503 [浅释] 下后脉数不解,里热未除可知。下利不止,是中气因下而伤;瘀血被热所蒸腐,故协热而便脓血。
1700739504
1700739505 [选注] 成无己: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畜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为热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脓血。
1700739506
1700739507 徐灵胎:此指服汤后之变证,热邪不因下而去,又动其血,则血与便合为一,而为便脓血之证,又当别有治法。
1700739508
1700739509 [按语] 本条与上条同样是脉数不解而发热不退,上条不大便,是合热而瘀血内停,故宜用抵当汤攻逐瘀血;本条下不止,故协热而便脓血。《论》中虽未出方治,当不外乎清热化瘀凉血。
1700739510
1700739511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1700739512
1700739513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寒湿”下有“相搏”二字。《脉经》“湿”作“食”。《玉函经》“发”字下有“其”字,“以为”下有“非瘀热而”四字,“下也”无“也”字,“于”字上有“当”字。
1700739514
1700739515 [语译] 伤寒,发汗以后,皮肤与白睛都发黄色,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治疗这种发黄,不可以用下法,应当在寒湿的治法内去寻求。
1700739516
1700739517 [提要] 病人素有寒湿在内,脾胃的阳气早已不足,患伤寒而用汗法,外邪虽去,里阳更虚,因而寒湿愈甚,湿瘀不化,则郁而发黄。这种发黄为阴黄,与湿热发黄的阳黄不同。阳黄的黄色鲜明,且必伴有其他热证;阴黄的黄色晦暗,由于阳微湿困,必伴有其他寒证,不难区别。既然与湿热发黄迥异,当然不可用清泄方法,所以,当于寒湿中求之。
1700739518
1700739519 [选注] 汪苓友:此条伤寒,乃中寒之证,若系伤寒,则发汗已,热气外越,何由发黄?今者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其人在里素有寒湿,在表又中寒邪,发汗已,在表之寒邪虽去,在里之寒湿未除,故云不解也。且汗为阳液,乃中焦阳气所化,汗后中气愈虚,寒湿愈滞,脾胃受寒湿所伤,而色见于外。此与湿热发黄不同,故云不可下,言不可以苦寒药下之也。
1700739520
1700739521 韩祇和:愚向日所思阴黄病处方六首,今治数人,皆得中病,不可不传焉。六方附后:茵陈茯苓汤(茯苓、桂枝、猪苓、滑石、茵陈蒿)、茵陈橘皮汤(橘皮、生姜、半夏、茯苓、白术、茵陈蒿)、小茵陈汤(附子、甘草、茵陈蒿)、茵陈四逆汤(甘草、茵陈蒿、干姜、附子)、茵陈附子汤(附子、干姜、茵陈蒿)、茵陈茱萸汤(吴茱萸、木通、干姜、茵陈、当归、附子)。
1700739522
1700739523 [按语] 本条举寒湿发黄,目的在于与湿热发黄作鉴别,并不是错简。汪氏对寒湿发黄病机的分析,颇为中肯。韩氏补充治疗阴黄的六张方剂,尤有参考价值。
[ 上一页 ]  [ :1.700739474e+09 ]  [ 下一页 ]